笑到最后未必最好
笑在開頭也叫好
笑在中間也不差
笑到最后不是好
“笑到最后,才是最好”,此話似乎是舶來之物。但因哲理性比較強,因此也一直在國人中廣泛流傳。持此論者的依據恐大致有以下幾條:一是要為結果笑。最后是結果,之前都是過程,國人中不少的人一向重結果不重過程,所以為結果笑。二是為長遠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想到自己謀劃的事情還早著哩,所以現在無所謂,反正到了最后總是會笑的。還有種可能是,正因為路很長遠,在求索的路上就沒有理由不笑。三是為希望笑。哀莫大于心死,不到黃河,絕不死心,一想到最后總會有好的結果,往往會不怕挫折,百折不撓。
上述種種,作為思想也好,作為觀念也罷,以此笑對自己、對他人,或者講大點,對人生,對社會,均無不可。笑看庭前花開花落,笑迎四季春夏秋冬。但問題在于,倘誤以為結果都會笑,到最后卻發現不值得笑,又如何辦?比如,某些人以官場為賭場,一生在官場中鉆營,有縫也鉆,沒有縫撬開一條縫來也要鉆。在官場中博弈,以身體為本錢,為了某個官位,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為此耗盡了心血。一路風塵,途中灑滿了汗水、淚水,“忽如一夜春風來”,真到達山頂,看到“千樹萬樹梨花開”時,才發現山上卻寒風凜冽,“高處不勝寒”。知道了官位越高,其實風險越大的道理,這時不知還笑不笑得起來。倘要笑,是苦笑,還是苦惱人的笑?是無笑,還是無可奈何的笑?又比如,某些人以商場為賭場,一心鉆進錢眼里,舍得寶來寶調寶,舍得珍珠換瑪瑙。幾番惡戰,幾場惡斗,次次成功,最終贏得杯缽滿盈,一生再不為“錢”字發愁。但到那時,卻又發現,錢多了雖然不是像許多沒有錢的人所說的那樣是一件“壞事”,但確實并非完全是好事。比如許多錢其實并不是自己的,自己也用不了那么多。比如還因此多了好多分危險,從此出門須帶保鏢、隨從,某次險些被搶被炸。又比如孩子因父親錢太多,再不愿去上學,去考級。這些東西亂七八糟地加在一起,又何以成為“笑到最后,才是最好”?
這些年,國中一直有個關于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分別為了買個好的房子住而存錢的故事。這個故事為何幾近家喻戶曉?原來,它反映的是東西方人不同的借貸理念。那故事說的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有個老太太還很年輕貌美的時候,就貸款買了幢房子,轉眼間六十年過去了,老太太某天卻突患絕癥,一口氣上不來便進了天堂。而在大洋這邊的中國,也有個中國老太太一生都想有座房子,為了這幢房子,她節衣縮食,一個鋼镚一個鋼镚地往貯錢罐里扔。到了六十歲那年,她的錢存足了,也用錢去購置并住進了那幢所有權真正屬于自己的房子。但不幸的是,那晚她突發重病,猝死了。故事的結局當然是二人在天堂門口相遇,各自講起自己的苦難年月,感嘆油然而生。這個故事顯然是瞎編的,不要說沒有天堂,可以存錢買房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間的事。就算真有其事,那么故事中那兩個老太太,誰笑得最好呢?那個中國老太太也許一生都在笑那個借錢買房的老太太,為什么要傻乎乎地去當一輩子的房奴。而大洋彼岸的金發女郎,則年紀輕輕就在海灘別墅中同自己的碧眼男友一道,譏笑對岸那個使勁存錢的長辮子姑娘。究竟誰笑得最好?是一直住著房的,還是到了最后,買了房也沒住上的。這里姑且不論當人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那住上寬房子的愿望和必要性,究竟還有沒有年輕時那么迫切,那么強烈。
不要把“笑”這個簡單問題看得太復雜。什么叫“笑”?不知站在生理學角度應當怎樣解釋,也不知道從醫生的口中又會怎么描述。其實,簡單一點,笑不過就是面部幾塊肌肉協調地蠕動一下而已。但這種蠕動的時間,據說又極短極短,有人精心研究后說,即使滿打滿算,一個人一生笑的時間,累計起來,也不過就那么三天時間。三天,難道人一生就只笑了七十二個小時,不知此言謬否?如謬,一定要多笑,希求打破這方面的吉尼斯紀錄;如不謬,當然就應當倍加珍惜這么短暫的時光。西人有言,一個人笑的能力是他健康狀況的晴雨表。所以,西人大都愛笑,為了讓更多不愛笑的人也笑起來,西人還把幽默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可悲的是,雖然很多國人都懂得“笑比哭好”,“笑一笑,十年少”的道理,但對笑的條條框框,偏又規定得很多。比如倘已成年或已被視作“成熟”之人,“喜怒”是不能形于“色”的。也就是說,當想笑該笑時,亦只能把笑埋藏在心中,將笑“打破”了往“肚里吞”;倘為女兒身,則應“笑不露齒”。至于怎么不露齒才笑得好看,則須得對著鏡子苦練一番。所以,凡不肯下“死工夫”的女孩子,便很難笑得燦爛,更不要說開懷大笑了。還有,在笑的詞匯中,古人賦予的“貶義”也很多:如苦笑,奸笑,哭笑不得,皮笑肉不笑,等等。就是文人筆下的“千金一笑”,“五十步笑百步”,“從來只聞新人笑”,“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典故,都大多是不足仿效的事,有的甚至大到與亡國滅種攸關。
多笑笑吧!今之一些人,為了讓不茍言笑的華夏子孫笑對現代化的時空,費了不少心機。如不少電影人、電視人,為了讓成天緊張工作的人下班回家端起飯碗后,多一些開心,少一些煩惱,煞費苦心地從浩若煙海的古文獻中,從一些在民間口誦耳傳的歷史故事中,找來一些“笑料”,再經過一番添油加醋的創作,編成了這樣那樣的“戲說”。那動機,無非就是為了讓觀眾笑,或者說想方設法希望力圖將觀眾“搞笑”。為了不惹麻煩,人家也反復聲明:那些故事都是些“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的陳谷子爛芝麻的破事,也不礙著誰。但結果,總要引來不少這樣那樣的學者、學家大動肝火,大為不滿。其實大可不必,倘能將胸襟開闊一點,有空看看,沒空拉倒,放開心一點,何須往死胡同里鉆,氣得死去活來,為此“折”了陽壽?
上一篇:《禮尚少往來》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罰酒不吃吃敬酒》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