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時期不遺余力地做一件事
人生苦短,我們沒有精力去經歷所有事,我們應該趁著年輕時腳踏實地,認清自己前進的方向,并沿著這一方向不斷鉆研,這樣一定能令自己更加賢明與充實。伊格諾蒂烏斯·勞拉有一句名言:“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時涉獵多個領域的人要好得多。”在太多的領域內都付出努力,我們難免會分散精力,停止進步,最終一無所成。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有太多的空想,他們要么同時對很多事都感興趣,要么當手頭事出現阻礙時就進行目標轉移。但是,任何目標的實現,正像許多人所做的那樣,不僅需要耐心地等待,還必須堅持不懈地奮斗和百折不撓地拼搏,就像在滑鐵盧擊敗拿破侖的惠靈頓將軍那樣。切實可行的目標一旦確立,就必須迅速付諸實施,并且不可發生絲毫動搖。
《聊齋志異》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兩個調皮的牧童進了深山,看到一個狼窩,發現了兩只小狼崽。他們準備帶走這兩只小狼崽,老狼看到后,心急如焚,就準備搶回小狼崽。
聰明的牧童,瞬間就抱著小狼崽分別爬上大樹,兩樹相距數十步。老狼在樹下準備救狼崽,卻發現兩只狼崽被放在不同的樹上。
并且,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此時,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只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它就這樣不停地奔波于兩樹之間,終于累得氣絕身亡。
這只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于它企圖救回自己的兩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棄。實際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樹,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只。
為此,我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不要有太多的空想,而要專注于眼前的工作。在生活中的多數情況下,對枯燥乏味工作的忍受和堅持,應被視為最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原則,為人們所樂意接受。阿雷·謝富爾指出:“在生活中,唯有精神的肉體的勞動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奮斗、奮斗、再奮斗,這就是生活,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我們也才可以自豪地說,還沒有什么東西曾使自己喪失信心和勇氣。一般來說,一個人如果具有強健的體魄和高尚的目標,那么他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心愿。”
18世紀早期就讀于牛津大學的圣·里奧納多在一次給校友福韋爾·柏克斯頓爵士的信中談到他的學習方法,并解釋自己成功的秘密。他說:“開始學法律時,我決心吸收每一點獲取的知識,并使之同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在一件事沒有充分了解清楚之前,我絕不會開始學習另一件事情。我的許多競爭對手在一天內讀的東西我得花一星期時間才能讀完。而1年后,這些東西,我依然記憶猶新,但是他們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了。”
的確,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在專注的過程中經過了沮喪和危險的磨練,才造就了天才。
福韋爾·柏克斯頓認為,成功來自一般的工作方法和特別的勤奮用功,他堅信《圣經》的訓誡:“無論你做什么,你都要竭盡全力!”他把自己一生的成就歸功于他對“在一定時期不遺余力地做一件事”這一信條的實踐。
相反,那些對奮斗目標用心不專、左右搖擺的人,對瑣碎的工作總是尋找遁辭、懈怠逃避的人,注定是要失敗的。如果我們把所從事的工作當作不可回避的事情來看待,我們就會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迅速地將它完成。瑞典的查爾斯九世在他還年輕的時候,就對意志的力量抱有堅定的信念。每每遇到什么難辦的事情,他總是摸著小兒子的頭,大聲說:“應該讓他去做,應該讓他去做。”和其他習慣的形成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勤勉用功的習慣也很容易養成。因此,即使是一個才華一般的人,只要他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全身心地投入和不屈不撓地從事某一項工作,他也會取得巨大的成就。
總之,我們要記住的是,在對有價值目標的追求中,堅忍不拔的決心是一切真正偉大品格的基礎,它會讓人有能力克服艱難險阻,完成單調乏味的工作,忍受其中瑣碎而又枯燥的細節,從而順利通過人生的每一驛站。
上一篇:喜歡自己,用最真實的面貌去生活
下一篇:在坎坷的人生路口選擇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