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病根下藥
只對癥應慎下藥
單對癥,不一定下得了藥
“對癥下藥”有偏頗
“對癥下藥”是博大精深的中醫學理論講的一個常理,這里講的癥,叫癥候,即某種病發生時表現出來的一種外在現象。用西醫名詞套,大概叫臨床表現。
“對癥下藥”這個詞,也常常用來比喻針對某個具體情況,決定解決某個問題的方法,這種思維方式使這個詞在使用時被推上了一個臺階,已經屬于哲學的范疇。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很容易理解的一句話,到了實際生活中,就變得十分復雜了。如果要實際去操作,并做得很好很好,定是很難很難的了。
其一,中醫講的“癥”比較宏觀。如臨床表現為小便乏力,俗話中說的“屙尿屙不高”,“年老力氣衰,屙尿打濕鞋”的問題,其原因很多,可能是某項器官受到某種細菌、病毒侵蝕,也可能是許多個器官的機能發生病變。但是在中醫學理論上,似乎就是兩個字——“腎虛”。由于這種生理現象在中老年群體中表現很普遍,不少江湖郎中、草藥攤子的醫生便都借這個空子發財。于是出現了全民補腎壯陽的情景。基于這種比較宏觀的治療理念,遇到病癥也就只有對其下“大包圍”,用多種藥去把那病癥包圍在其中。可能這些藥中間確實也有能治病的藥,但是這好比是一大碗水中的一小口,對病癥的治療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其二,要單對準一種、兩種病很難。中國人大多知道,世界上的許多事,越是具體就越難做,越沒有顯而易見的成效。比如要醫治國人隨地吐痰的毛病,那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而換一種思維,籠統地號召一下,我們國人中有許多不文明的行為,因而,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最終讓咱們中國人講文明,變得文明起來,那不就是一句話的事嗎?某單位要開展某項活動,時間很多,空間很大,要如何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如何評價?怎么統計?一句“受到了深刻教育,得到了實惠”,絕對放之四海而皆準。
其三,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癥。由于病情的變化,癥狀也可能轉化,由于生活環境的日益變化,癥狀也是不斷變化的。比如感冒,剛開始只是傷風小感冒,后來可能轉化為發燒,甚至是肺炎。而且感冒百年前可能只有幾種,現在由于環境污染等各種原因,已經有了幾十種。而這幾十種的感冒,在臨床的表現上可能是大同小異的。如果要對一個感冒下藥,就要分清它究竟是幾十種感冒中的哪一種,這或許要做幾十種的檢查、化驗才能加以辨別,這樣也才能真正地做到“對癥下藥”。
由于這“對癥下藥”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重重,反而成了空話,套話。徒弟向師傅、下級向上級請教或是詢問意見的時候,這做師傅或者上級的,由于本身不知道這問題應該如何處理才好,或者是怕承擔責任,一句“對癥下藥”,叫這做徒弟的想破了頭。到時做得不好,還可能導致師傅或者上級的責備:“當初我叫你對癥下藥,你如何不聽?”
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做到對癥下藥,所以,我們對面臨的許多癥狀都只能視而不見。《紅樓夢》中描寫的現象,令人看來都是大廈將傾的癥候,但是局中人又有幾人認為不是盛世呢?也有見到了病癥,但卻去亂用藥的。這種情況在美洲也是有先例的。據說那里的森林中有一種毒草,人如果不慎碰到會被刮傷甚至致命。解決的辦法本來很簡單,割了就行了。但當地的土著偏不這么做。每遇此情形,他們常常去求神護佑,認為是因為自己做錯了某件事遭到了神的懲罰,結果是屢犯同樣的錯誤。
上一篇:《學而優不必都入仕》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小河有水大河滿》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