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好的生活習慣開始
——按時作息,保持規律
眾所周知,睡眠有助于保持孩子健康身體,但你知道多久才是“足夠的睡眠”嗎?據美國科技網站TechTimes報道,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首次提出“保證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睡眠時長建議”,該報告已收錄于《臨床睡眠醫學雜志》,并成為在丹佛舉辦的睡眠大會的重要議題。
專家小組在研究中發現,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升表現力、專注力、記憶力、學習能力、情緒管理能力、身體素質,以及生活質量。缺乏睡眠可能導致兒童學習能力下降,產生破壞性行為,甚至導致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抑郁癥等病癥,青少年則可能產生自殺和自殘傾向等。
的確,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學習努力,但我們不能給孩子太大的學習壓力,只有讓孩子勞逸結合,才是高效學習的前提,而這就需要我們為孩子制訂生活規矩,讓孩子有個好的作息習慣,孩子休息好了,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
這天晚上,都十二點了,雯雯還在房間玩手機。媽媽看見雯雯房間的燈還亮著,就站在房門外,等雯雯把手機上的游戲打完,然后敲開了雯雯的門。
“雯雯,你知道幾點了,對吧?不早了喲。”
“我知道,可是明天周末呀,沒事的。”雯雯為自己找借口。
“可是你知道嗎?你今天晚睡,明天就要睡懶覺,明天晚上又會睡不著,循環往復,你的作息時間就會被打亂,傷身體不說,還會影響你的學習效率。”
“嗯,媽媽你說的對,健康的前提還是要有規律的作息時間……”
良好的生活習慣,源自于平時作息時間的保持。只有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使生物鐘能夠保持正常的周期,人體才會感覺到精力旺盛。大量資料表明,凡是生活有規律、勤勞而又能勞逸結合的人,不僅工作效率高,而且健康長壽。
當今社會已經不是一個“頭懸梁錐刺股”即能成功的社會,學習上也是,時間加汗水,加班加點,犧牲休息時間,完全不顧自己的身體。這種做法有損身體健康,又沒有效率,往往事與愿違。對此,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結合孩子的生理承受力,為孩子科學地安排作息時間。即使孩子學習緊張,緊張中有也要有松弛,勞逸結合,這才符合人的心理生理規律。我們可以制定規矩,讓孩子在學習之余,打打球,唱唱歌,去郊游等,緊張的心情得以放松,壓力自然也就得到緩解。同時,廣泛地培養興趣,讓孩子做一些舒心的事,也都有利于減輕壓力。
那么,我們如何制訂規矩,引導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呢?
1.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我們要為孩子規定,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2.家長也盡量做到早睡早起
有必要的話,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最好全家人都動員起來,以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來協助孩子調整好生物鐘。只要生活有規律了,無論什么季節,孩子都能擁有健康、元氣飽滿的一天!
3.調整飲食規律
飲食也會影響睡眠,如果晚餐吃得過飽或攝取熱量過高的食物,孩子可能會出現腸胃不適,或者精力過于充沛,都會導致睡眠質量不好,如此的惡性循環,不只對于孩子的健康十分不利,對成人也一樣,因此,我們和孩子都要注重早餐吃飽、午餐吃好、晚餐吃少的原則。
4.告訴孩子要睡好午覺
我們不要忽視午覺的作用。在午餐和晚餐中間,一般人都會覺得頭昏腦脹,思路緩慢,好像也不太能集中精神,這是人正常的生理反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在經過半天的活動之后,有一股力量會驅策我們休息一下,同樣,對于學習階段的孩子來說,更應重視午覺的作用,過度的用腦會對大腦發育有不利影響,也不利于下午的學習。
5.給孩子制訂生活作息制度
給孩子制訂一個生活作息制度,每天什么時間干什么,給孩子講清楚,沒有特殊情況不要變動。并且,要持之以恒。每天都堅持讓孩子早睡早起。不能一到周末就玩至深夜,周日早上全家人都賴在床上不起來,這樣很難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相信時間長了,孩子會養成遵守作息制度的好習慣的,當然,養成好習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需要我們用耐心引導,一定不能操之過急。
上一篇:你的心理暗示,會誘導你的運氣
下一篇:先模仿經驗,然后實現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