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他人打傘,他人才為你擋風
世間的得失與取舍之間的關系都是相通的,都符合因果循環。
人畢竟是社會動物,如果一個人只顧著自己,而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和利益,早晚會眾叛親離。一個聰明的人明白,只有先幫助別人,才能最終成就自己。
幫助別人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得到更多的實惠,在這個過程中,還得到了幫助別人所帶來的精神滿足。既能得到物質上的實惠,又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悅,何樂而不為呢?在現實生活中,因幫助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實惠的例子并不少見。
兩個釣魚高手一起到魚池垂釣。這兩人各憑本事,一展身手,不久,都大有收獲。忽然間,魚池附近來了十多名游客。看到這兩位高手輕輕松松就把魚釣上來,不免有幾分羨慕,于是都去附近買了一些釣竿來試試自己的運氣。沒想到,這些不擅此道的游客,無論怎么釣都是毫無成果。
那兩位釣魚高手,個性相當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愛搭理別人,單享獨釣之樂;而另一位高手,卻是個熱心、豪放、愛交朋友的人。
愛交朋友的這位高手,看到游客釣不到魚,就說:“這樣吧!我來教你們釣魚,如果你們學會了我傳授的訣竅,而釣到的魚多了時,每十尾就分給我一尾,不滿十尾就不必給我。”雙方一拍即合,很快達成了協議。教完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樣也傳授釣魚技巧,依然要求每釣十尾回饋給他一尾。
一天下來,這位熱心助人的釣魚高手,把所有時間都用于指導垂釣者,傍晚竟然獲得滿滿一大籮筐魚,還認識了一大群新朋友,同時,左一聲“老師”,右一聲“老師”地被人圍著,備受尊崇。
同來的另一位釣魚高手,卻沒享受到這種助人為樂的樂趣。當大家圍繞著其同伴學釣魚時,那人更顯得孤單落寞。悶釣一整天,檢視竹簍里收獲的魚,也遠沒有同伴的多。
可見,在社會當中,有時候需要幫助別人,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幫助別人就相當于把自己的力量分給了更多的人,這樣得到的回饋肯定也是多于單打獨斗的收獲。此外,在別人急需幫助的時候施以援手,不但解救別人于水火之中,還可以為自己贏得更多實惠和聲望。
一個人的事情之所以能得到別人的幫助,做得順利,是因為這個人以前幫助過別人。因此,若想得到好的回報,不肯先付出是不可能的。這正如農夫種地,想有好的收成,卻不肯辛勤種地,也不可能獲得豐收。
世間的得失與取舍之間的關系都是相通的,都符合因果循環。生活有失才有得,想要有取,便必須學會給予。“取”與“予”之間并不是相互對立的,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想著索取,那么,我們將活得孤獨;倘若懂得“先予而后取”的道理,那么,我們便會朋友遍天下。
想讓別人對你微笑,就微笑對待他人;想有更多的人愛自己,就先愛別人;想交更多的朋友,就真心地對待身邊每一個人……
先予后取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想要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就先給予別人另一些東西。
上一篇:何妨大方哭一場,心靈需要“下水道”
下一篇:修心,讓自己越發淡定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