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舍本逐末
舍本逐末,圣賢所非。
——賈思勰
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你正想要周末邀請朋友來放松一下的時候,忽然想起自己沒有合適的衣服,于是開始購物,購物完了,又覺得需要收拾頭發,于是去理發,然后去美容,最后在打掃衛生布置屋子中度過一個下午,到周末結束了,才恍然發現讓自己勞累不堪的周末已經結束了。有嗎?那么,看看下面這兩個故事吧。
夏日午后無事,小沙彌靜心與靜志正在爭論什么,在這古寺中,別無他僧,師傅不在之時二僧常以爭論為樂。開始之時,兩人常常辯論佛法,經常爭得面紅耳赤,師傅也不在意,覺得弟子潛心向佛,各有理解,無可厚非。這無疑助長二僧爭論之習慣。可是,慢慢地師傅發現兩人的爭論基本代替了日常交談,更甚之,師傅經常旁聽后發現二人爭論之話題開始海闊天空,往往可由佛法一直辯論到生活細節等無聊之事來。這日的爭論也已持續了兩個時辰了,一直到大殿上,二人兀自面紅耳赤各不相讓,師傅見二人神態,心中暗自搖頭。
師傅問道:“你二人在爭論些什么?”
二僧垂首不語,當初引發爭論的話題早就忘記了,唯有爭論而已。然而師傅沒有責備,說道:“既然你二人如此好辯,我便出題目,你二人辯來。”二人大喜過望,靜等師父出題。師傅言道:“有詩云‘綿綿陰雨二人行,奈知天不淋一人’。你二人辯一番其中的道理。”
靜心擁有一顆不安靜的心,師傅話音剛落他立即長抒己見:“不淋一人,道理其實簡單不過,乃是因為其中一人早有防備,穿了蓑衣,所以大雨‘不淋一人’,穿蓑衣者怡然自得。”靜志反唇相譏:“你不知淋之所以為淋,乃是雨加于其身為淋,如此知道,即使穿了蓑衣,也還是淋到雨了。我之解釋為另一人并不在雨中,故‘不淋一人’。”
靜心笑道:“此言差矣,既是如此簡單之道理,師傅怎會出題考我等?蓑衣本為防雨之物,既是穿了蓑衣,就不能稱為‘淋’。”
二人這一番爭論爭得天昏地暗,最后一直爭到各種雨具的防雨效果如何以及綿綿陰雨該不該叫“淋”等。師傅苦笑后打斷兩人辯論:“你們爭論到何處去了?現在爭論的可有一字一句是與我的問題相關的嗎?詩中說‘不淋一人’,難道不是二人一起淋嗎?”二僧低頭沉思,面面相覷,頓時若有所悟。
是啊,就像這兩個弟子一樣,過分執著于某個概念,為之爭論辨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忘記了最初的目的,在毫無意義的內容上徒耗時光。
前段時間,我家里剛剛裝修過,我在市場買回來一幅裝裱好的畫,打算掛在墻上。這是一個大家伙,剛好我那循規蹈矩的鄰居前來拜訪,正好搭把手。我的意見是直接釘兩個釘子固定好就是了,但是鄰居不這么認為,他堅持要先找兩個小木塊,釘好,然后再掛上去,我沒有堅持,于是分頭開始找木塊。
我很快找來兩個木塊,但是鄰居搖頭說這兩個太大,他說不能這么將就,于是轉身出去找鋸子去了。我留在家里等著,很快他找來了鋸子,用著很是費力,這年頭用鋸子的時候少,鋸條很鈍了。他問我有沒有銼刀,我翻出來一把很老舊的銼刀來,木頭把柄已經不見了,握手的地方很是尖銳。我想就此算了,誰知道鄰居說一定要給這把銼刀安裝一個把柄,拉我來到外邊,指著一株小樹,比劃了一下,想要砍下一枝來給銼刀裝一個把柄。我笑了起來,可是他是認真的,為了砍這棵小樹,他要求我等在家中,他出去找社區管理員。
他走后我釘了兩個釘子直接把畫掛了上去,坐在沙發上欣賞著畫作,想著怎么向鄰居交代。但是一直到下午的時候鄰居還沒有回來,我不放心,找到辦事處,發現鄰居還在辦公室填寫申請表,同時還在查找相關法律文件,試圖證明這棵小樹是私有財產,可以砍伐。
這時我才明白為什么鄰居看起來總是很忙碌。為了做好這件事而且做好前面的一件事,又要去做好更前面的一件事,這樣尋根究底,到最后早就忘記了自己當初原始的目的。他成天疲于奔命,可是真的需要這么忙碌么?
我們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人呢?反省自己,是否有時我們也會犯這樣的毛病呢?這時候,不妨學習故事里的主人公,直截了當地實現自己的目的吧。
心靈感悟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每走過一段路程后,都不妨回頭去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想一想自己還記不記得經過了哪些地方。或者偶然停下稍息片刻,問一問自己,我究竟要去哪里,我要干的是什么。這樣,我們也許可以活得更加簡單真實,不至于在路途中走得太遠,忘記了初衷,丟掉了自我。
上一篇:自己的微笑
下一篇:血濃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