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總得不到,而是想占有太多
當我們看開了一切,將心放寬,將欲望釋放出去,心內(nèi)外就自然寬敞了。
宋代詞人辛棄疾曾說道: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就是說,東西本來沒有好壞之分,但人占有的太多,利欲心就會作怪,讓人舍不得放棄。生活就是如此,有的時候,痛苦和煩惱不是由于得到太少,反而是因為擁有太多。擁有太多,就會感到沉重、擁擠、煩惱、害怕失去。
擁有是一種簡單原始的快樂,擁有太多,就會失去最初的歡喜,變得越來越不如意。舍得放棄,才能從“占有太多”和“總得不到”的痛苦中解脫。
生活的道理,就是得失的道理。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而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無得無失。但是人們卻經(jīng)常處于未得患得、既得患失的狀態(tài)。明智的做法不是想著怎么抓住,而是學會如何放手。
有一位窮人向哲人哭訴:“先生,我生活得并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妻子性格太暴躁。您說我應該怎么辦!”哲人想了想,問他:“你們家有牛嗎?”
“有。”窮人點了點頭。
“那你就把牛趕進屋子里來飼養(yǎng)吧。”
一個星期后,窮人又來找哲人訴說自己的不幸。
哲人問他:“你們家有羊嗎?”
窮人說:“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里飼養(yǎng)吧。”
過了幾天,窮人又來訴苦。哲人問他:“你們家有雞嗎?”
“有啊,并且有很多只呢。”窮人驕傲地說。
“那你就把它們都帶進屋子里吧。”
從此以后,窮人的屋子里便有了七八個孩子的哭聲、太太的呵斥聲、一頭牛、兩只羊、十多只雞。三天后,窮人受不了了!他再度找到哲人,請他幫忙。
“把牛、羊、雞全都趕到外面去吧!”哲人說。
第二天,窮人來看哲人,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家變得又寬又大,還很安靜呢!”
窮人的煩惱,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為妻子的性格暴躁,而是因為他已經(jīng)擁有很多,卻不懂得知足。有一些人可能就像故事中的這位窮人一樣,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覺得自己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實際上,不是總得不到,而是占有太多,如果試著學會減少自己的欲念,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想要擁有的早已經(jīng)存在。
欲望是自己施加給自己的,就像這個窮人,要的太多,想掌控的太多,而又無力承擔,擁有就會成為負擔。當他看開了一切,將心放寬,將欲望釋放出去,心內(nèi)外就自然寬敞了。
當我們擁有更多的時候,我們的煩惱也就會相應增加。我們擁有了太多,但卻一個也不愿意舍棄,這個舍不得,那個也舍不得,所以生活中充滿了無數(shù)的煩惱。我們心酸、難受,總覺得生活不如意,而當我們回歸最簡單的方式生活的時候,卻不見得有這么多的煩惱,因為我們擁有的是簡簡單單的東西,所以我們會異常珍惜。當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生活有了更多的干擾,而我們的能力又有限,但我們必須舍棄,所以我們痛苦。
有許多東西即便是占有了,也未必真的屬于我們,還可能因為占有而讓自己失去太多,明智的做法是應該學會“不占有、常放手”。
上一篇:不是“賴著”不死,而是好好活著
下一篇:不能改變別人,就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