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生活的原始狀態
當一切奮斗停歇,當世事漸行漸遠,人仿佛回歸了生活的原始狀態。這原始狀態是沉思的、靜謐的、內斂的,與外界的關系僅僅在于觀察和欣賞。
記得當初父親因如實報道公社食堂問題被打成了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下放勞動,三年之后,1962年,中央召開7000人大會為之平反,據說還讓這些被錯誤批判的人“白天出氣,晚上看戲”,家里的狀況又恢復如常。不知為什么,父親關于看戲的說法我一直沒有在具體意義上想,而是在抽象的意義上理解,并一直對看戲而不是入戲的人生態度心向往之。我希望自己的人生不是那么辛苦地陷入社會的戲劇,而是終身做一個觀察者,與具體的事情保持一段距離。
看戲的態度并不是冷漠,而是興致勃勃地觀察、欣賞,看人間這個大舞臺上永遠在演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只不過自己不愿登臺表演,而是坐在臺下饒有興致地觀看。費孝通有次講,社會學要出故事,要觀察社會舞臺上的各類人等的表演,這就把社會學家放在了一個看戲的位置。
看戲的態度并不是缺乏理想主義和獻身精神,只是人生的不同姿態和選擇。有些人陷入具體的行動是他們的性格使然,比如孫中山成為革命黨,毛澤東建立新中國,他們在一個歷史時刻,積極投入,欲罷不能,結果成為英雄人物、歷史人物。并不是人人都適宜做他們,也并不能說做不成他們就不夠理想主義。
看戲的態度可以是智慧的選擇。當初蔣介石邀錢鍾書做聯合國大使,他堅決地拒絕了,所以在后來他可以安然留在大陸,不必出走臺灣。這就是選擇了看戲,而不選擇入戲。對于一個學問家來說,這樣的選擇尤其智慧,因為所謂學問家就是研究社會和歷史的,而不是去做一個苦樂參半的歷史人物的。歷史人物有大苦和大樂,是輝煌的;觀察者和研究者的人生并不輝煌,但是也可以是精彩的,而且一般來說,更加快樂和平靜。
回歸書齋,回歸觀察和靜思狀態,在我看來就是回歸生活的原始狀態,做一個歷史和社會變遷的旁觀者。
上一篇:咀嚼痛苦
下一篇:大愛小愛最好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