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易經(jīng)》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即是“氣”(就是現(xiàn)代人所說的“能量”)。可見道就在氣里面,道是一種造化規(guī)則,它寄托在哪兒呢?就在氣里面。天地間充滿著氣,萬物及人身中充滿著同樣的一股氣,氣里面的造化規(guī)則在宇宙叫作“道”,當它賦予給萬物之后叫作“性”。這個性在水就叫水性,在木就叫木性,在人就叫“本性”了。
這道理就像所有的電器里流動著的電,都是由電廠所送來的。此刻我把電廠比喻為宇宙的氣場,把各種電器比喻為萬物,把電器里的電比喻為萬物里的氣,那么這股電的特性在電廠時叫“道”,而在電器時叫“性”,又因為它時時都在流動,所以叫作“氣”。名稱雖不同,其實指的是完全相同的東西,只是大小有所差別而已。
是電流的造化規(guī)則主宰著所有電器的奇妙功能。同樣的,是氣里面的造化規(guī)則主宰著萬物身中那個妙不可測的變化過程。這個氣里的造化規(guī)則就是“性”。性是主宰萬物造化的泉源,好比蛹是靠蛹的性才能造化成蝶的,好比蛋是靠蛋的性才能造化成雞的道理是一樣的。性顯現(xiàn)了,萬物才能行奇妙的造化。這就是修行為什么要先“見性”才能“成佛”的原因!佛性中的造化若不顯現(xiàn)出來,就無法往成佛的方向邁開寸步了!
什么是“造化”?好比一枚雞蛋變成雞的過程,21天孵化成一只小雞,那蛋殼里面發(fā)生了多么奇妙的事?多么精準無比的事?這任誰也說不清楚的!既然無法明白,就把這個奇妙的變化過程統(tǒng)稱為“造化”吧!主宰萬物造化方向的就是“道”,這個道賦降在萬物身中叫作“性”。
而這個性在身中的哪里呢?道即是性,道即是氣,氣遍滿全身,因此性的造化遍滿著你的全身。人的性在氣里,就像水的性在水分子里是一樣的,若是你離開了水分子,不去感受水分子在河里的自然流動,也就無從檢驗水性的自在了(水流的自然,就是水的見性)。同樣的,若不去感受自身氣機的自然流動,也就無從檢驗你的性自不自然了(氣機造化的自然,就是你的見性)。
道就是氣,因此觀照身中氣機的自然,絕非粗俗的事。好多修行人瞧不起“氣”這個字,他們說氣是卑俗的,是后天的東西,說心性是空無一物的,是超過那股氣的,說我們只要修空空蕩蕩的心性,何必去養(yǎng)什么浩然正氣呢?好可惜呀!你相信宇宙充滿著能量嗎?你相信你的生命,甚至你的心、性也是一股能量嗎?如果是的話,能量不是氣嗎?你說氣有清濁,那能量這個名詞豈不是也有清濁嗎?為什么你認同生命是一股外國人所說的能量,卻不能認同生命是中國老祖宗所說的一股氣呢?這到底是“文字障”呢?還是“崇洋障”呢?這個分別心真是不小呀!
言歸正傳,性在氣中,觀照身中氣機(能量)的自由自在,了無貪嗔好惡掛礙其間,本性中的造化就顯現(xiàn)其間了,這就是佛家所謂的“見性”。見性不是看到什么光,或是見到幾世前面貌的時刻,見性是成佛的造化分分秒秒在身中顯現(xiàn)的意思。
好比每一棵大小不同的樹木皆有自己的性,神木有神木的性,小小的苗也有小苗的性。然而神木的偉大并不是在成為神木之后才偉大的,若非小小的苗日日持續(xù)著本性中應有的造化,又怎能成為參天的神木呢?所以說“見性”是在小小的芽時就已經(jīng)見性了,而不是等到已經(jīng)開花結果,或等到成為參天的神木以后才叫見性的。
所以,修道就是在恢復一個本性,只有本性顯現(xiàn)后才能行成佛的造化。好比一棵植物只在適合它的“性”的環(huán)境中才生長得好,因此有智慧的農(nóng)夫所該做的,就是為它找一個適合該樹性的生長環(huán)境而已,之后開花結果是自然的事。
修行也是一樣,有智慧的修行者,就是想辦法把擾亂本性的對待知見拿掉,給自己一個適合本性造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使本性中的造化規(guī)則可以顯現(xiàn)出來。只要本性造化得以顯現(xiàn)(見性),之后要造化到結出佛果,是順理成章,不勞人為費心的。
說到這兒,我要順便談到一個問題,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佛法中說“性不善不惡”,而孟子卻說“性善”,難道圣賢的說法也會互相矛盾嗎?細觀孟子的原文是“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意思是說“一個本性純良的人,如果從外表看來,總是給人很善良的感覺。”這話的言外之意是說,這個“善”字是從人們對他的感覺來說的,但就內(nèi)在本性造化的本質來說,卻不是適合用善惡來衡量的。
就像水的性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有什么善不善呢!但老子卻說“上善若水”,硬把水說成是善良的,那也只是把水向大海流去永不改變的志節(jié),比喻為善罷了,然而水豈有什么善不善呢!
人性也是一樣,它是一種不變的造化規(guī)則,不應以善惡來區(qū)分的。只是本性純良的人,總給人們一種很善良的感覺,所以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其意義其實與佛法中的“不善不惡”仍舊是一致的。
上一篇:心無所不在
下一篇:撲朔迷離的三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