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所不在
你常聽到很多人喜歡說“心是無所不在的”或“心是遍滿太虛的”這樣的話,而說這話的人所依據的便是《楞嚴經》卷一中的一段經文:“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是名為心。”這段經文本來是用來形容清靜解脫的“道心”,而不是用來形容充滿貪嗔癡愛的“人心”。這個“在”字本來是掛礙的意思,“不在”就是不掛礙。這段經文是說外面發生事情,道心不掛礙;里面發生事情,道心也不掛礙;卡在兩者之間的事情,道心也不掛礙。不論里里外外發生什么事,內心完全了無掛礙的意思,一切都沒有執著,這叫道心。
而今我們把這段“一切無著”的道心句子,硬套在“一切有著”的人心上面,再把明明白白的“不在”、“俱無所在”(都沒有在的意思),硬改成完全相反的、無所不在(處處都在的意思)。各位再看清楚一下,“俱無所在”是“都沒有在”,而“無所不在”是“到處都在”或“沒有一個地方不在”。這是完全相反的兩句話,但我們竟說得那么順口,一點也沒有發現兩者完全矛盾,那么多的古圣先賢,就這樣張冠李戴了數千年,都沒有人發現與經意完全違背,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其實在佛教的《大般若涅盤經》第三十卷中,曾有六位外道的大師去找佛陀辯論,他們認為“心無所不在、遍滿太虛”,而佛陀為了證明心不是無所不在,也不是遍滿太虛的,因而與他們進行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辯論。只是因為《大藏經》有五千多卷,就算你每天讀完一卷,也得花上十四年的時間才讀得完,所以很少人曾經看過這段經文,也因此才有機會讓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至今仍然迷惑著無數的修行者。
剛聽到這樣的說法也許你會非常訝異,但以下這段精彩的經文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段原文頗長,我特擷取其中最淺顯的一段來加以印證。看完這段內容,相信你必和我一樣,對于佛陀用簡單的比喻,就能破除你我心中的迷惑,佩服得五體投地!
《大般若涅盤經》卷三十:
六師言:“瞿曇(佛陀的凡姓,指佛陀),色亦非我,乃至識(感覺、想法)亦非我。我者遍一切處,猶如虛空。”
譯:六位外道的大師說:“佛陀啊!這色身終究不是我的,甚至你所感受到的感覺、想法也不是我的,真我遍布在一切地方,就像虛空一樣無所不在的!”
佛言:“若遍有者,則不應言‘我初不見’,若初不見,則知是見本無今有。若本無今有,是名無常。若無常者云何言遍?”
譯:佛陀不以為然地說:“如果你真的已經如虛空般遍滿在一切地方,那么你就不應該說這地方我以前沒見過,如果這地方你未來到之前沒見過,那么就知道你現在所見到的景象你本來沒見過,而是今天人到了這兒才見到的。如果這景象是你人到了這里才見到,人不來這兒就見不到,這就叫作‘無常’。若是你的知見這樣的無常,怎能妄說你的心與太虛一樣遍滿在一切處呢?”
以上佛陀用了極簡單的比喻,就讓我們輕易地了解到,人的心并未遍滿太虛,而是只在每個人身中的某個位置,因此才有直指人心的教義存在。然而由于大多數的修行人對于心遍滿一切無所不在的執著,致使這直指人心的教義,淪為指不出位置的窘境,并且失傳了兩千多年!
現在容我用一個更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佛陀的意思。如果你認為你遍滿在一切處,應不應該包含我的口袋呢?請問我的左邊口袋裝了什么?右邊又裝了什么?如果你說不出來,就表示你沒有遍滿在我的口袋。連這個小小的口袋你都還沒遍滿,還談什么遍滿太虛呢!這不是妄語了嗎?
那么這“人心”究竟在什么位置呢?我們又要如何找到它呢?為了解開這個疑惑,佛陀特為大家演說了《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經文中真是直指人心,直接指出修行時觀照內心的位置。然而馬上又碰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茫茫的經海里,大家都只讀《金剛經》《心經》……究竟有多少人曾看過這部《心地觀經》呢?而看過的人中,又有幾人真的看出它的內涵呢?而經文中佛陀究竟要我們觀照的內心位置,指的是身中的哪里?以下這段文殊師利菩薩與佛陀對談的經文,便是唯一的答案了。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第十一: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佛言:“世尊,心無形相,亦無住處。凡夫行者最初發心,依何等處?觀何等相?”
譯:那時文殊師利菩薩請問佛陀說:“世尊啊!照我的理解,道心是沒有形、相的,也沒有一定的地方,但是凡夫或行者想要開始發心修行,要從哪里開始觀照他的人心呢?又要做什么樣的觀照才容易入手呢?”
佛言。男子。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凈圓滿月輪,于胸臆(心地觀經第二卷說胸憶是在兩乳之中)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轉者。在阿蘭若(清靜處)及空寂室。端身正念。冥目觀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滿月輪五十由旬(古印度長度單位,佛學常用語,梵語yojana之音譯),無垢明凈,內外澄澈最極清涼。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能令大家身心清凈,大菩提心堅固不退。
譯:佛陀回答說:“想要修行的善男信女啊!大家們想要觀照解脫自在的心,應當想象一輪清凈圓滿的月輪,在胸膛兩乳之中的位置朗朗地高掛著,如果想要快速讓心得到定靜而不再退轉,可以找一個清靜空曠的地方,端正身體靜靜坐著,閉上眼睛,往內觀察‘胸中的那輪明月’,并作這樣想象:那圓滿月輪的光茫可照到五十由旬那么遠,足以遍照身中這個小宇宙,那月光絲毫沒有污垢,非常清明潔凈,那皎潔的月光使得身體內內外外都非常的清澄明澈,非常的清涼。此刻這月輪的位置就是你內心的位置,而你心中的能量就比喻為這輪明月的光茫,常常觀照著這股皎潔的能量與光茫遍照身心,沒有一點塵埃的遮蔽,也沒有一點分別妄想,這樣就能讓大家的身心漸漸得到清凈,究竟的解脫自在也能堅固不退。”
觀照心地的經叫我們觀照胸臆(兩乳間正中),那是因為人心喜怒哀樂發生的地方,就在這個位置。而佛陀要我們把內心想象成一輪明月,那是因為胸中情緒的起伏本是一股能量的變化,而能量本無貪嗔分別的意義,就像皎潔的月光一般,只是一種光的變化,何來貪嗔妄想呢?因此佛陀將月比心,將心比月,最后所希望的是希望大家因此了悟心中能量本無意義,而解脫人心的枷鎖,得證清凈與自在。
由這段經文的指引我們可以知道,充滿煩惱掛礙的“人心”是有位置的,而此位置佛經中已經用“于胸臆上朗朗而住”的話語,直指出它的位置就在我們的胸中了。試觀佛經中所謂“直指人心”這句話,不正代表拿起手指就要指出位置來了嗎?大家還有什么好懷疑的呢?也請各位以后別再篡改《楞嚴經》那段形容道心的經句原意,硬拿來套在凡夫的“人心”上面了!
上一篇:心想事成
下一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