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掙錢之前,先讓自己變得值錢
文/阿何
01
記得剛打工那兩年,最喜歡干的事情之一就是和同學、朋友比較收入。大家都是年輕人,大多數都沒有談戀愛,所有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出來聚餐。
當然,像“你在××單位干一個月能拿多少錢”這么露骨的話是很少說的,我們的方式要稍微委婉一些,比如會先倒一下苦水“好郁悶啊,別人都覺得我們公司待遇好,自己進去了才知道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辛辛苦苦干一個月還拿不到5000塊錢,都快活不下去了……”然后再來一句:“你們那里應該好很多吧?”然后對方又進入倒苦水模式。
雖說這類型的談話都是在嘻嘻哈哈中進行的,但暗地里的互相比較還是有的。人本質上是一種非常善于攀比的社會性動物,讀書的時候比誰的成績好、考的大學好,進入社會后更加干脆,收入多少直接成為衡量個人成就大小的唯一標準。特別是對于一些成績不好的同學來說,工作相當于給了他們一個“再次證明自己”的機會,無不憋了一口氣要混出模樣來。
中國的應試教育搞了很多年,很多人都形成了“成績代表能力”的價值觀,并且把這種價值觀從學校帶到了社會。坦白地講,就我身邊朋友的情況來看,讀書好壞和賺錢能力的強弱是完全不沾邊的,甚至從某種角度看是反比關系。
比如說,我畢業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國移動做項目管理,那個時候移動還是一家效益非常好的公司,也是無數應屆生擠破頭都要擠進去的企業。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移動2007年北京地區招聘的時候,直接租了北京一家五星級酒店兩層樓,專門用來面試,并且只面向清華、北大、人大三所學校的畢業生。面試和筆試環節加起來總共七八輪,淘汰率之高令人咋舌。
這樣一份令無數人羨慕的工作,實際收入有多高呢?我工作的第一年,每個月扣除五險一金之后拿到手的錢只有三千多元;第二年稍微好一點,但也就五六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的很多同學進的要么是小型民營企業,要么自己闖蕩做生意。如果單論生活質量和穩定程度,自然遠遠比不上我,但熬過最初的艱辛之后,收入很快實現反超。當我們這批人在移動還在為每個月多幾百塊的獎金絞盡腦汁拼績效的時候,人家早已經實現月入過萬了。
這種“學歷和收入倒掛”的現象并不鮮見,我還專門拿自己的大學同學和高中同學做樣本,做過詳細的分析,發現大學同學的平均收入居然還不如高中同學。正好那段時間社會上也流行“讀書無用論”,認為中國的應試教育只會培養出高分低能的書呆子,只有社會才能真實反映一個人的能力。身邊很多過去學校里的“天之驕子”壓力山大,覺得在周圍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只是,事實真的如此嗎?至少我是不相信的。
02
我曾經認真分析過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發現下面兩個因素至關重要:
首先,成績和學校越好的學生,找到好工作的概率越高。但是,大部分人判斷一份工作好壞的標準仍然延續了我們父母輩的價值觀:企業知名度、規模大小以及收入的穩定程度是最核心的評判標準。所以,越是名牌大學出來的,進入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或者大型企業的概率就越高,從事的崗位也往往是管理培訓生、項目管理、技術研發之類的崗位。相反,成績稍微差一點的,往往去的是民營企業、小型企業,從事的往往也是銷售、業務崗位。
其次,越是成績好的學生,跳槽概率越小。因為成績好,所以容易進入大企業。進入大企業之后,即便拿到手的收入不高,但福利大多都不錯。要跳槽的話,機會成本太高,顧及的因素太多,很難下定決心。同時,成績好的學生在學校的時候大多順風順水,比較少經歷挫折,心理也比較脆弱,做重大決策時候的魄力往往偏弱。
正因為這兩個因素,導致“高分低收入”成為普遍現象。
身為螺絲釘,就要有螺絲釘的覺悟。最怕的就是,既向往大企業的穩定,又羨慕小企業或者創業的高收入,卻從不思考自己憑什么啥都想要。
這個現象的出現,和中國的應試教育無關,也不是說成績好的人一定“高分低能”,只能說是中國社會企業特質造成的特有現象。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指導我們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收入。
03
我認為,不管打工也好,自己創業也好,決定收入的核心因素有兩個:一個是你能創造多大的價值(有多高的不可取代性),另一個是你所處環境的利益分配機制。
為什么很多在外界看來很好的大企業工作的人,實際收入并沒有人們想象得那么高呢?主要原因在于,大企業往往企業架構、運作機制已經非常完善,即便能力再高,進去的前幾年你也只能充當螺絲釘的角色。既然是螺絲釘,就意味著你在這個龐大機構中發揮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你的可取代性也是很高的,這就在本質上決定了你不可能獲得很高的收入。相反,如果你去一家小型企業,擔任的是為企業直接創造價值的核心崗位,只要能做出成績,便有很大的機會獲得高收入。
此外,利益分配機制也是影響收入的決定性因素。大型企業,如果是國企,創造的效益首先是對國家負責,其次才是對員工負責。即便歸屬員工部分的利潤,往往也是按照入職時間長短、職位高低進行分配;如果是上市企業,首先對股東負責,然后才對員工負責。即便你在其中創造了很大的價值,也必須按照這樣的分配原則享受到部分利益。但是對小型企業而言,為了留住核心人才,必須讓他們直接享受到企業發展帶來的收益,所以核心人員的收入往往遠超大型企業。
所以在大型企業,收入的增長主要靠熬。工齡的增長和資歷的增加,成為收入增長的第一推動力。而在小型企業,收入的增長主要靠干,干出業績,幫企業創造價值,跟時間的關系反而沒那么大。
畢業前幾年,在大型企業工作的人往往收入不如在小型企業工作的人。但是再過幾年,情況又會發生變化。如果真的有能力,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些人要么在大型企業開始成為骨干,要么被其他企業以高薪挖走,人生開始華麗的逆襲。而能力欠缺或者不上不下的,便只能一輩子“享受”一份穩定卻沒有想象力的收入,寄希望于下一代。而在小型企業工作的人也類似,如果能力不夠,連穩定都成為奢望。而有能力又有野心的,大多開始自己創業,開始新的奮斗歷程。
04
如果你也是剛畢業幾年,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如何去改變困境呢?
假設你所處的環境利益分配機制極不公平,建議你盡快換工作。如果不是這種情況,請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身處大企業,在享受穩定和福利的同時,接受大企業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你需要付出的代價。你能做的,只能是一方面熬資歷,一方面盡快讓自己進入核心部門,從事核心工作,讓自己變得不可取代。
身處小企業,你要思考自己到底為老板創造了多少利潤。要相信老板一定比你聰明,能把企業做好的人,一定會給你一個和你價值相匹配的價格。
要知道,你的價格取決于你的價值。身為螺絲釘,就要有螺絲釘的覺悟。最怕的就是,既向往大企業的穩定,又羨慕小企業或者創業的高收入,卻從不思考自己憑什么啥都想要。
上一篇:足底靜觀(5~10分鐘)
下一篇:勇氣:越勇敢,越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