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家訓:技藝不只是物質的傳承
馬義珍:尊老愛幼共學習,家庭和睦精神爽。
馬義珍,1972年至1980年在郝家橋鎮讀書,1981年開始學習木工,1984年至今一直從事木工職業。1984年開始學習彈奏、制作口弦。其經典曲目主要有《廊檐滴水》《駱駝鈴》《歡樂回鄉情》等。
馬氏口弦是靈武市郝家橋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甘肅,由馬氏家族的馬德海學習而來,傳至第二代馬金貴老人時,口弦的制作工藝、演奏技巧日臻完善,并逐漸凸顯馬氏特有的風格。老藝人馬金貴去世后,他的兒子馬義珍子承父業,刻苦鉆研,熟練掌握了制作口弦的技藝。
馬義珍初次與口弦結緣,始于父親的囑托,當初的他不太懂得傳承口弦的價值,只是為了尊重父親的囑托,將這一技藝傳承下來。后來在慢慢地實踐中,他逐漸理解了父親讓他傳承這一技藝的初衷,口弦帶給人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它在一個家族的家風養成方面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馬義珍的家庭是一個勤勉、敬業、奉獻、進取的回族大家庭,他們一家被人稱作口弦家族。自馬義珍的父親將口弦傳給他后,他一直在為口弦的傳承做著各種努力,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以物質價值來判定口弦的價值,而是真真切切理解了文化傳承的意義。如今,在馬義珍的帶領下,這個和諧的八口之家已經全部學會了口弦的彈奏。在日常生活中,馬義珍按照“口弦家訓”嚴格要求他自己的家庭,這些家庭成員在善于經營家庭的同時也善于傳播文化。
從他父親起,口弦家族平時就熱心助人、鄰里之間相處和睦。同時,也在鄉村文化傳播方面起到帶頭作用,利用閑暇之余帶動村民成立了口弦演奏隊,多次參加了區、市的文藝活動,展現了回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不僅如此,他們還為學校的學生教起了回族民間絕技口弦彈奏,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并經常聯合農村文化演藝人員在家中組織開展農村文化匯演、農村法治宣傳等活動,兒子、兒媳常為活動獻歌獻舞,每當有人路過他家門口時,經常會聽到他家院子里傳出的歡聲笑語。
通過多年的學習彈奏、制作口弦,馬義珍家族口弦制作技藝顯著提高,先后為村民及口弦愛好者制作口弦五千余只。為了弘揚這一技藝,馬義珍和兒子潛心口弦設計制作,制作工藝日臻完美,制作時更注重口弦的裝飾性和靈巧性,先后制作了彩弦、雕弦等式樣。他們制作的口弦小巧玲瓏、做工精細、音色優美、方便攜帶,已成為一種品牌。在全體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馬義珍在制作過程中,將平時彈奏的口弦曲目加以整理,現有二十余首。
在口弦傳承的道路上,馬義珍坦言,家人對精神和物質上的大力支持,才使他的口弦傳承之路走得更加穩固更加長久。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他會更加注重第五代傳承人及周邊村民、學生的培養,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彈奏口弦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家庭是心靈的港灣,是人生最愜意的棲息地,是堅持前進的動力,也是勇敢回頭的依靠。因為懂得這些,所以在文化傳播之余,這個口弦家族十分注重家庭情感建設,家庭中一直是彼此相互尊重、相互愛護、共同進步。
尊老愛幼共學習,家庭和睦精神爽。家庭的和諧不是一個人造就的,是全家人共同的努力,是一代一代好的教育方式和文化的熏陶,是父輩的慈祥,是妻子的相濡以沫,是兒女的善解人意,是孫子孫女的可愛懂事。口弦,在這個家族不只是物質的傳承,更寄托了一個家族向上向善、團結進取的精神品質。
上一篇:《勤儉,持家之本》優秀家風賞析
下一篇:《和諧維家,愛暖人間》優秀家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