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一顆平常心,別讓年輕的生命在焦慮中失去色彩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人生的冷暖取決于心靈的溫度。然而,現今忙碌的、緊張的生活令人們焦慮不安。很多人常常擔憂:我要是失業了怎么辦?這個月的房貸又該還了,我好像又老了……令人們焦慮的問題實在太多了,當這些問題一直糾纏著我們,哪有快樂可言?而那些快樂者,他們始終能淡然面對一切,每天都開心地生活。
對于青少年朋友來說,可能你每天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焦慮,比如,考不上一所好大學怎么辦?考試前生病了怎么辦?新同學不喜歡我怎么辦……但無論如何,這都是未發生的事,此時的你只有擺脫這些恐懼和焦慮,才能以最好的狀態迎接明天。
德國的一位哲學家曾講過這么一段話:沒有什么情感比焦慮更令人苦惱了,它給我們的心理造成巨大的痛苦。而焦慮并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其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追求快樂是人類的本能。因此,通常來說,焦慮是無謂的擔心。我們要想徹底擺脫使人苦惱的焦慮,就要選擇平靜身心。
沐浴和煦的春風,師傅帶著小和尚來到寺廟的后院,打掃冬日里留下的枯木殘葉。小和尚建議說:“師傅,枯葉是養料,快撒點種子吧!”
師傅曰:“不著急,隨時。”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不料,一陣風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
師傅說:“沒關系,吹走的凈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
剛撒完種子,飛來幾只小鳥,在土里一陣刨食。小和尚連轟帶趕,然后向師傅報告說:“糟了,種子都被鳥吃了。”
師傅說:“急什么,種子多著呢,吃不完,隨遇。”
半夜,一陣狂風暴雨。小和尚來到師傅房間哭著對師傅說:“這下全完了,種子都被雨水沖走了。”
師傅答:“沖就沖吧,沖到哪兒都是發芽,隨緣。”
日子一天天過去,昔日光禿禿的地上長出了許多新綠,連沒播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頭。小和尚高興地說:“師傅,快來看吶,都長出來了。”
師傅依然平靜如昔,說:“應該是這樣吧,隨喜。”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無常,只要我們保持內心平靜,那么,無論外在世界如何變幻莫測,我們都能坦然面對,不為情感所左右,不為名利所牽引,從而洞悉事物本質,完全實事求是。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內心安寧,人們就會活得更輕松。同時,內心安寧、不焦慮也是讓我們不斷前進的保證。相反,面對激烈的競爭,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那些內心焦慮的人往往看不清真正的自己,也就不能及時察覺自身的缺點,不能盡快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就必然在學業和事業中落伍,被殘酷的競爭淘汰。
心靈啟示
青少年朋友們,你是個焦慮的人嗎?你是否很容易憂慮?你是否像林黛玉一樣多愁善感?你是否因為天氣不好而心情煩躁?你是否會莫名其妙地悲觀沮喪?每當周圍有人在吵架,即使與你無關,你也會變得煩躁、緊張?你是否經常感到惶恐不安?面對眾多的選擇,你是否無所適從,很難下定決心?如果你有三個以上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顯而易見,你是一個對外部環境非常敏感的人,你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
對此,你應積極尋求克服焦慮的心理策略,下面的自我調節方法或許有助于你早日擺脫焦慮。
1.挖掘出引起焦慮和痛苦的根本原因
研究發現,很多焦慮癥患者患病是有一個過程的,他們的潛意識中長期存在一些被壓抑的情緒體驗,或者曾經受過某種心靈的創傷,并且,這些焦慮癥狀早以其他形式體現出來,只是患者本人沒有對自己的情況引起重視。因此,生活中的我們,一旦發現自己有焦慮情緒,就應該學會自我調節、自我調整,把意識深層中引起焦慮和痛苦的事情發掘出來,必要時可以采取適當的方法發泄,發泄之后癥狀可得到明顯減緩。
2.盡可能地保持心平氣和
有句俗語叫:欲速則不達。要擺脫焦慮最忌急躁,當然,對于那些患焦慮癥的人,這是有一定難度的。
3.必須樹立起自信心
那些易焦慮的人,通常都有自卑的特點。遇事時,他們多半會看低自己的能力而夸大難度;而一旦遇到挫折,他們的焦慮情緒和自卑心理更為明顯,因此,我們在發現自己的這些弱點時,應該引起重視并努力加以糾正,絕不能存有依賴性,等待他人的幫助。樹立了自信心就不害怕失敗,如果十次之中成功了一次,就會增添一份自信,焦慮也退卻了一步。
上一篇: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要隨波逐流
下一篇:做自己的主人,不要過于依賴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