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對方想法再做相應回答:
立場觀念因人而異
一只小豬、一只綿羊和一頭奶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里。年終,主人預備大擺筵席,于是捉住小豬,小豬預感到厄運將至,撕心裂肺地號叫著,又頂又撞,猛烈地抗拒。午睡的綿羊和奶牛被這巨大的動靜驚醒,不滿地訓斥道:“喊什么?我們經常被帶走,也沒像你似的怕成這樣。”小豬流著眼淚說:“你們這幫沒有心肝的家伙!主人捉你們不過是為了一點羊毛和牛奶,可是我呢?他要的是我的命啊!”
立場不同,遭遇不同,的確很難了解別人的內心和想法。就像故事里的綿羊和奶牛,對他人漠不關心,只能說明它們“全無心肝”,自私而冷酷無情。
你的同事小王,是個很優秀的北區主管,在公司業績領先。但他最近有點消沉。一天下班以后,他找你聊天。小王說:“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做這個客戶,但客戶的銷售量還是不高?!边@時你怎么理解這句話,怎樣來回應呢?你是建議他怎么做,或你是點頭傾聽,還是一起抱怨銷售政策?
同樣一句話,其中蘊藏了很多種不同的感情成分,有抱怨、無奈、表達建議、征求建議、希望指導等。能聽懂他表面的意思是初級水平,關鍵的是聽懂他說這句話背后可能隱藏的內容,了解他的想法和內心。
用不同的方式說“用了一周的時間,銷量還是不高”的事實表達的意思就不盡相同。
比如,小王說:“唉,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做這個客戶,也不知道怎么搞的,銷售量還是不高?!边@樣的說法,對方可能表達的是無奈,小王不知道怎樣來做這個客戶,他已經沒有辦法了。
小王說:“看來是麻煩了,我用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做這個客戶,客戶的銷量還是不高?!边@樣的說法,可能對方是想切換這個客戶,也許小王心中已經有候選客戶了。
小王說:“說來也奇怪,我用了一周的時間做這個客戶,銷量還是不高。”這樣的說法,可能小王想從你這里得到建議,希望和你探討一下,怎樣做這個客戶。
也就是說,對方表達的“信息”是同樣的,但因為表達的語氣不同,所以帶給你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給對方回應最多的是“給出建議”。但當對方僅僅是想向你抱怨的時候,你卻給出了指導的建議。這時對方心里可能會想:“就你厲害,就你能干,難道我不知道怎么做業務嗎?你又不是銷售經理,上個月你的銷售額,還沒我的高呢,憑什么指導我?”
這些話他不會說出來,表面上還他會附和你的說法,但可能其中有很多不耐煩,最后的結果是你好心幫他,卻落下了壞的印象和一個“好為人師”的綽號,這樣是很不值得的。
當小王在抱怨時,他其實自己知道怎么做,只是想發泄一下而已。這個時候他需要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你只要聽著就可以了,適當的時候也可以發表一些無關痛癢的抱怨。
當對方無奈的時候,可能對客戶的能力有懷疑,可能需要和你分析一下客戶的實際情況和公司的策略,這個時候你只要安慰并一起分析就可以了。
當對方想切換客戶時,可能是對直接切換的信心不足,需要你給他鼓勵。這個時候你只要鼓勵他,并分享你曾經切換客戶的經驗就可以了。
當對方真正尋求你的幫助時,你可以和他一起分析市場的情況,給出你的建議。但是要說明,這僅僅是你的建議而已?!案邏赫巍被蛘呤菑娖?、威脅,會引起他最終與你對抗的反應。你必須誘使別人沿著你指引的方向前進。那個你成功誘使的人會成為你忠實的兵卒。而你誘使其他人的方式則需要你能了解他們個人的心理和弱點。通過了解他們的情緒,你就能繼續揣摩他們所擁有的珍貴的東西和他們所恐懼的事物,軟化他們的抵觸情緒。如果忽視了別人的想法和內心,他們則會逐漸憎惡你。
“會痛”就是心中的感受,即所謂的“感同身受”。在這基礎上加以“表達”,讓別人明白“我感同身受”。只要有心,不管從大處還是小處均可以揣測到別人的內心和想法,不知不覺中你就能夠很輕松地了解他人的目的。
將心比心就是推己及人,是一種根據自身的情況來推斷他人的情況的溝通技巧,是為了保全他人的自尊采取的一種比較含蓄的不直接指責、指使他人的方法,即間接地讓人做出你希望他做的事。將心比心可以讓人心甘情愿地和你交流他們的想法。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求得到承認。我們有情感,希望被喜歡、被愛、被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抱負、渴望和情感。因此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別人的心理需要,將心比心,這樣才不會在別人眼里成為—個“自以為是的家伙”。
上一篇:沒有功勞就別提苦勞:別讓資源浪費
下一篇:牛奶的方盒,可樂的圓瓶:額外存儲成本的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