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只有“一個半”
從前有一位隱居鄉里的員外,平生最喜歡結識天下豪杰,朋友眾多。到了晚年,他不再四處云游,而是像陶淵明一樣在山明水秀的小村莊里頤養天年。
兒子很不明白他的做法,問他:“您曾經有那么多朋友,如今都不來往了,從前付出的情誼多可惜呀!”員外笑說:“朋友之情不在于朝夕,你還年輕,很難體會。”幾年之后,員外身患重病,眼看就要撒手人寰。臨終前他對兒子說:“其實啊,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不計其數,認真算下來,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兒子滿臉疑惑,還以為父親是病重了在胡言亂語。父親笑說:“我大去之期不遠啦,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明白過。按照我的交代,你出去走走吧。你年紀不小了,很多道理應該懂了。”員外就如此這般地對兒子交代一番,然后催促兒子離家出去闖蕩。
兒子先去了他父親那“一個朋友”的家里。那位叔叔待他極為熱情友善,急切地詢問著他家里近幾年的狀況。兒子做出滿臉愁容說:“父親這些年過得顛沛流離,生活并不安穩,前些日子我還犯了重罪,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他讓我投奔到您這里,希望予以搭救!”
這人一聽,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將衣服脫下,穿在了眼前這個并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己兒子卻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員外的兒子瞬間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刻,那個能為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親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稱作你的一個朋友。
他說了很多感激的話,自然是不肯接受這樣的援助,硬要離開。那位叔叔苦勸卻留不住他,只好給他帶足了盤纏,又叮囑一番“隨時可以回來”的話,放他上路。
員外的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里,把同樣的話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之后,眉頭一皺,尋思了一陣,說:“孩子,這事關重大,恐怕我也救不了你呀。這樣吧,我給你準備盤纏、衣物、干糧,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員外的兒子明白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到患難時刻為朋友兩肋插刀,人總是希望明哲保身的。但是,只要那個人不落井下石,還能為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稱作你的半個朋友。
年少時我們看武俠片、警匪片、槍戰片,故事的主角往往都是俠肝義膽、義薄云天的生死兄弟,為了對方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從梁山好漢到古惑仔,都在上演這樣赴湯蹈火的戲碼。可是,隨著年紀增長,我們漸漸也就明白了,這樣的場景總是少的,生命可貴,人們總是渴望珍惜這只有一次的性命。你看那電影《趙氏孤兒》里,程嬰放棄自己孩子的性命而保全趙家孩子的故事都被編劇改寫了。因為在現今社會,大家更提倡“保全”。
既然如此,我們對朋友的要求就可以適當放寬一些。水深火熱時能夠為你兩肋插刀的固然是求之不得的知己,而那些有所保留、卻也愿意為你付出的人,也可算作朋友。
人的歲數一大,彼此交心的耐心就越少,機會也少。所以,趁著年輕,趁著還沒有太過于世故,一定要交到真心相待的朋友。也許他不能及時為你喝彩,也不能為你的成功添磚加瓦,但是在你煩悶的時候,在你失意的時候,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伸出援手,切實地為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讀心箴言
人在進入社會之后,朋友的界定就寬泛起來,種種利益關系交織在一起,互幫互助,互惠互利,這就是朋友。
上一篇:無價寶,有情郎
下一篇:樹洞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