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功勞就別提苦勞:
別讓資源浪費
從事同樣的一份工作,結果是考核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工作不僅要去做,更要做成、做好。因為沒有功勞的苦勞實際上是在浪費資源。
聯(lián)想集團有個很有名的理念:“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這是寫在《聯(lián)想文化手冊》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這個手冊中,還明確記錄道:這個理念,是聯(lián)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后,開始格外強調的。
柳傳志曾告訴大家:聯(lián)想公司剛剛成立時,只有幾十萬元,由于過于輕信人,被人騙走了一大半。而且,騙他們的人,還不是一般人,而是某個部門的干部。這樣一來,公司元氣大傷,甚至逼得員工要去賣蔬菜挽回損失。
毫無疑問,剛剛創(chuàng)業(yè)的聯(lián)想公司的員工都有對事業(yè)拼命的干勁和熱情,但是光有干勁和熱情,并不能保證財富的增加與事業(yè)的成功。不僅如此,商場如戰(zhàn)場,只有善良、熱情、好心等品質,卻缺乏智慧和方法,完全可能給企業(yè)造成巨大的損失!
創(chuàng)業(yè)時微薄的資金,如果沒有用好,公司就有可能夭折、破產。這時,只是強調繁忙、勤奮、賣命、辛苦等,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
經過了這一教訓,聯(lián)想公司后來做事不僅越來越冷靜、踏實,而且特別重視策略、方法。聯(lián)想公司自從成立至今已經20多年了。這20多年,它已經從幾個下海的知識分子的小公司,成為一家享譽海內外的高科技公司。它有這樣大的發(fā)展,毫無疑問與這個核心理念密切相關。
以往,我們經常聽到某些人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苦勞固然使人感動,但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只有忙在點子上,不斷創(chuàng)造功勞的人,才有更好的發(fā)展。
一位企業(yè)領導讓李梅去買書,李梅到第一家書店,書店老板說:“剛賣完。”之后她又去了第二家書店,營業(yè)人員說去進貨了,要隔幾天才有。李梅又去了第三家書店,這家書店根本沒有。
快到中午了,李梅只好回公司,見到領導后,李梅說:“跑了三家書店,快累死了,都沒有,過幾天我再去看看!”領導看著滿頭大汗的李梅,欲言又止……
李梅雖有苦勞,卻沒有功勞,因為他沒有為公司提供結果。要知道公司是靠結果生存的,如果每個人都滿足于苦勞,滿足于“我盡力了,沒有結果我也沒辦法”,那么公司靠什么生存?
其實,去買書是任務,買到書才是有效落實。李梅的確跑了三家書店都沒有書,這就意味著李梅已經付出了勞動,卻沒有將任務有效地落實,如何讓自己的勞動不白費?如果李梅執(zhí)著地去落實,有效的方法是:
方法一:打電話問其他書店是否有這本書,這樣可以大大節(jié)省跑書店的時間。
方法二:向書店打聽,或者上網查這本書是哪家出版社出的,直接向出版社郵購。
方法三:到圖書館查是否有這本書,如果有,就問領導愿不愿花錢復印。
但李梅這樣做了嗎?沒有。為什么她不這么做?是因為她腦子中有一個思想,你安排我做這件事,我就做了這件事,我只對事情的過程負責,不對結果負責。但公司真正想要的是做事的過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公司要的是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有一隊美國士兵要被派到德國去做間諜。領隊的長官告訴士兵們,送他們去的飛機只能在德國和俄國的邊境附近把他們空投下去,因為那時候歐洲第二戰(zhàn)場還沒有開辟,盟軍部隊還不能接近德國領土。
但是這些士兵在一個月前都還不會說德語,于是長官嚴肅地告訴他們:“這一個月里你們要學會德語,一個月之后出發(fā),不論你們到時候學會沒有,都得去。”結果士兵們在一個月里日夜苦學,一個月后幾乎人人能說一口地道的德語,甚至連口音和語調都非常像德國人。
為什么他們能這么神速地學會德語?因為士兵們都知道,如果他們的德語學不像,一旦跳下飛機,德國人就會立刻把他們抓起來,他們就會沒命,那時候連說理由的機會都沒有。
盡管很多人在學外語的過程中,想著“苦讀法”、“巧記法”、“速成法”,但是不管怎樣都要得到一個結果——學會外語。
有效落實應放在第一位,執(zhí)行的本質就在于抓住結果,實現(xiàn)預期目標,沒有結果一切過程都不存在。反過來講,如果任務沒有落實,那么所有的苦勞都沒有價值,因為過程追求的目的是獲得有效的結果。
成功,有時只需要我們在過程中多一點堅持,少一點放棄;多一點磨煉,少一點退縮。尤其是在工作中,許多人付出了苦勞,卻享受不到功勞帶來的喜悅,原因在于他們在砥礪的過程中輕易地選擇了與自己妥協(xié)。結果的到來,往往就在最后五分鐘。人們永遠期待著那些能創(chuàng)造結果的人,因為結果,才使得一切過程變得有意義和價值,也使得一切苦勞散發(fā)光彩!
上一篇:沒人能夠一直幸福:享受快樂的時間是遞減的
下一篇:清楚對方想法再做相應回答:立場觀念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