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撫胸能起鎮定的作用:
人類的安慰行為
人類總是有許多下意識的反應,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小動作會表露自己的內心,有時某些特定或專屬的動作,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有一些則是帶有共性的人類反應。
楊小喬是一個白領,過著早出晚歸的生活。她的生活一向規律并且平淡,然而一次的經歷讓她著實嚇了一跳。有一天,她像往常一樣晚上九點回家,她一向是個輕手輕腳的人,所以開門的時候沒有弄出很大的聲響。她慢慢地打開門,聽覺敏銳地捕捉到了一些窸窣的聲響。她沒有關門,而是虛掩著,然后慢慢朝著雜音的來源走去,她經過客廳,看到了自己大敞的臥室門,里面有一個正在躡手躡腳、翻箱倒柜的人影。
小偷!楊小喬立刻意識到自己的家正在遭竊的事實,她連忙用手撫著自己的胸口,讓自己鎮定下來。她慢慢地挪動著小步子,以免發出聲音,等她退到門外后,馬上走遠,并盯著門口,然后報了警。整個過程中,她一直用手撫著自己的胸口,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她保持行動下來的力量。
警察將小偷抓走后,她終于撫著胸口呼出一口氣來,“幸好,幸好,已經沒事兒了。”她笑著對自己說。
我們是否留意案例中的楊小喬一直在做一個動作,那就是撫著自己的胸口,這種類似順氣的動作,其實是一種屬于人類自我安慰的行為。這種自我安慰行為的動作,會在我們經歷一些令人悲痛或充滿威脅后出現,它的意義就是為了撫平我們負面或者激動的心緒。
像案例中一樣,對于女性來說,觸摸或撫摸頸部是一種最常見、意義最重大的安慰行為,我們經常使用這樣的動作來回應壓力。當女人試圖用手掩蓋或觸摸她們的胸骨上切跡(胸骨上切跡是位于喉結和胸骨間的淺凹部位),也就是“頸窩”的時候,就說明她可能正遭受著苦惱、威脅、不適、不安全或害怕。撫摸或按撫頸部是最有效,也是較頻繁的安慰行為之一。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舒緩壓力。有人會用手指搓摸或按摩脖子后面的區域,有人會按摩脖子兩側或下巴正下方喉結上方的部位。脖子上的這個部位有很多神經末梢,我們通過按摩這一部位,能夠達到降低血壓和心率的目的,從而讓自己平靜下來。通過這樣的舉動,我們或許可以猜測到對方的一些心理活動,或者由此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證據或線索,查明對方是否正在對我們隱瞞什么重要的信息,所以才需要撫摸自己的頸窩,以此安慰。
當然,不止是這一個動作有心理安慰的作用。這樣的舉動有時候也會因人而異。包括嚼口香糖、吸煙、大量進食、多次眨眼睛、吸鼻子、舔舌頭、搓下巴、撫摸臉部、揪衣服、拉頭發、抓小臂或把玩一些物品(鋼筆、鉛筆、唇膏或手表等)。有時候,一些安慰動作看上去很細微,容易被人忽略,如輕輕彈掃衣服或校正領帶的位置等。某個人看起來可能像是在打扮自己,實際上是在平復自己緊張的神經。這些動作也都是緩解壓力的安慰行為,同樣受邊緣系統的管理。
最后,我們來看看其他一些比較具體的安慰行為都有哪些:
1.聲音行為
如果有人獨自經過一個很黑的地方,他可能會有這樣的行為:自己和自己對話,唱歌,或者吹口哨,最后一個尤甚。吹口哨也是一種安慰行為。自言自語,目的也是為了緩解當時的壓力。當有些人感到緊張或心煩意亂時,就會說個不停。
2.臉部行為
有些人會通過鼓足腮幫然后緩緩呼氣達到安慰自己的目的。臉部有很多神經末梢,這使它成為邊緣系統進行自我安慰的理想區域。其實,觸摸或按撫臉部是緩解壓力的常用方法。主要動作包括:搓擦前額、觸摸及抿或舔嘴唇、用拇指拉或捻耳垂或食指、按撫臉部或觸摸胡須、把玩頭發等,這些動作都能在人類遇到壓抑境況時起到安慰的作用。
3.搓腿動作
搓腿動作是一種經常被忽略的安慰行為,因為這一動作通常是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完成的。人們會出現將一只手(或雙手)放在一只腿(或雙腿)上,然后沿著大腿向下搓至膝蓋。有些人只做一次,有些人則反復地做。這樣的目的不只是為了擦干手掌上的汗,主要還是為了消除緊張感。這種非語言行為值得我們好好觀察,因為它能有效地反映出一個人是否正處于緊張或壓力中。
4.過多的哈欠
有些人在壓力狀態下會不停地打哈欠,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打哈欠不僅是一種“深呼吸”的方式,而且打哈欠會將壓力傳遞到唾液腺上,這時,嘴巴內外結構的伸張會迫使唾液腺釋放出水分,緩解憂慮造成的口干。這種情況下,人們打哈欠并不是因為沒睡好,而是因為有壓力。
所以,當我們處于壓力之中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那些能夠對我們起到安撫作用的動作,借以恢復平靜的心態。
上一篇:他殺還是自殺:直覺有偏差
下一篇:住在洞里的人:孤獨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