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洞里的人:
孤獨綜合征
在人流擁擠、競爭加劇、生存壓力和信息風暴的侵襲下,城市中孤獨者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無論是白領還是打工仔,都面臨著被“孤獨綜合征”席卷的危險。都市人的寂寞,從心理層面講,是由于人在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選擇的過程中是自由的,是無所依靠的,人必須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這就使得選擇總是成為孤獨的源泉,使人在做出自己的行為選擇時總是處于一個脫離一切的、像大海中的孤島一樣的天地,時刻都被一種根本的、永恒的、難以排遣的孤獨所包圍。
1996年7月29日,40歲的意大利洞穴專家毛里奇·蒙塔爾獨自到意大利中部內洛山的一個地下溶洞里,開始了一年的命名為“先鋒地下實驗室”的生活。這個實驗室設在溶洞內的一個68平方米的帳篷里,里面有科學實驗用的儀器設備,還有起居室、工作間、衛(wèi)生間和一個小小的植物園。
在這一年中,毛里奇·蒙塔爾吸了380盒香煙,看了100部錄像片,在健身車上騎了1600多公里。第二年的8月1日,蒙塔爾重回社會,這時,他的體重下降了21公斤,臉色蒼白而瘦削,人也顯得很憔悴,免疫系統(tǒng)功能降到最低點;如果兩人同時向他提問,他的大腦就會亂;他變得情緒低落,不善與人交談。雖然他渴望與人相處,希望熱鬧,但他已經(jīng)喪失了交際能力。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蒙塔爾的交際能力逐漸恢復了一些,他說:“在洞穴待了一年,才知道人只有與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能享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全部快樂。過去,我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常常傾向于獨處?,F(xiàn)在,讓我在安靜與熱鬧之間選擇,那我寧可選擇熱鬧,而不要孤寂。我之所以在洞穴中堅持了1年,只是為了搞科學試驗。我喪失了許多與人交往的能力,這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重新糾正。但我不后悔,因為這場實驗使我明白了一個人生的奧秘:生活的美好在于與人相處?!?/p>
孤獨不是我們本性中的真相。我們從骨子里渴望著與人接觸、相知、相處,我們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發(fā)現(xiàn)自身的生存價值和意義。
居住在擁擠而嘈雜的人群中的人們,常常會希望自己能擁有一方安靜的、屬于個人的獨有空間,不要受任何人的打擾。為此,人們設計了可以隨時開關的門窗,可以上鎖的抽屜或箱子。甚至有許多人還幻想著有一天能退隱到深山幽谷中,過與世無爭的“隱士”生活。問題是,這樣的生活真的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嗎?這種對孤獨感的追尋,真的是我們的天性嗎?我們對孤獨是否有恐懼感呢?
面對這樣一些事實,心理學家不免要問,人為什么是社會性的?即人類個體為什么非要和其他人類個體生活在一起并進行相互交往呢?大多數(shù)的人類個體為什么無法忍受遠離塵世的孤獨生活呢?
所謂人類的社會性,即人類的群集性,是指任何人類個體都愿意與其他人類個體進行交往,并結成團體的傾向。心理學家通過觀察和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性是人類社會一個極其普遍和重要的現(xiàn)象。最早對人類的社會性加以研究的心理學家是麥獨孤(William Mc Dougall),他認為社會性是人類的本能之一。他認為,人類天生帶有許多先天固有的特性,其中有一種就是要尋求伙伴,與他人結合在一起的傾向。就像螞蟻由于本能集合在蟻群中,狒狒由于本能建立起復雜的群體結構,人也生活在自己的人類群體中。人們這樣做,并不是由于這樣做是好的或正確的,也不是因為是有用的,而是人的一種本能。
所以,人是社會性的,對于人來說,任何一個個體都必須或多或少地和其他個體發(fā)生關系,形成各種各樣的人類群體,并由此組成了一個復雜的人類社會。
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社會性,要求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呢?同時,我們要怎樣做才能維護人與人之間的這種緊密關系呢?
首先,在我們受過他人的幫助后,不要忘記還情,不要從此中斷與其的聯(lián)系。或許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彼此的情誼會變得更為深厚,而這種經(jīng)過無私奉獻得來的友情則顯得更加珍貴,它會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刻幫我們渡過難關。
其次,注意維護親戚關系的平衡。俗話說:“是親三分近?!庇H戚之間的這種血濃于水的特定關系,決定了彼此之間的親密性。這種親屬關系可能為我們未來的生活提供精神、物質上的幫助。
最后,培養(yǎng)主動結交的意識。我們要學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比如,當我們有機會參加大規(guī)模的會議時,不妨仔細觀察、游走會場,主動向人打招呼,向陌生人做一下自我介紹,也許這些人中就有以后能夠對我們產(chǎn)生舉足輕重影響的人物。
上一篇:以手撫胸能起鎮(zhèn)定的作用:人類的安慰行為
下一篇:公交車上狂刷銀行卡:“假期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