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堅持到底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出生在普魯士王國西普魯士羅森堡縣中的一個小村漢斯朵夫(今屬波蘭)。貝林一共有12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他的父親是一位貧窮的鄉村教師。
貝林小時候就已經通過優秀的成績顯示出了他的天才,因此,他通過不同的獎學金得以中學畢業,后來又考上了柏林醫學院。貝林在同學與老師的眼中,是個肯鉆研的年輕人,所以在柏林醫學院學習時他始終以優異的成績名列前茅。
當貝林從大學畢業時,普法戰爭打響了。貝林沒有躲進實驗室或開間診所過清閑太平的日子,他知道槍彈橫飛的戰場上每天都有人受傷、流血。所以他毅然入伍做了軍醫。
戰爭結束后,貝林開始在柏林的柯赫衛生研究所當助手,在柯赫教授的直接領導下從事細菌研究。當時這個研究所已蜚聲世界,曾先后找出許多傳染病的病原菌,如白喉桿菌和破傷風桿菌。
貝林在這里奠定了血清療法的基礎。他與北里柴三郎合作發現了破傷風桿菌的抗毒素。在這項工作中他們還獲得了保羅·埃利赫的幫助。他們給動物注射破傷風桿菌,然后提取動物的血清用于研究。經過300次的試驗,終于證明這種血清可以預防破傷風。
這就告訴人們:得過破傷風的動物血清中有一種對抗破傷風毒素的“抗毒素”,貝林還發現,這種含有抗毒素的血清,只有在機體發病前或剛剛發病時立即注射才有效,一旦疾病已經形成,再注射就沒有什么作用了,這在醫學上叫做“免疫作用”,而不是“治療作用”。
在德國醫學學會上,貝林根據實驗結果提出了“抗毒免疫”的新概念,闡述了以毒攻毒的原理。但新的東西往往不易被人很快接受,貝林在會上讀著他與北里柴三郎合作的論文。發現會場上許多人都心不在焉,有的甚至打起了哈欠。他有點著急了,不得不放大了聲音,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這時有一位學者站起來說:“先生,你們的這篇論文有點道理,不過,有些字眼沒聽說過,不是故意挖苦兩位,你們年紀輕輕,竟然就開始杜撰醫學新名詞了”。
大家哄堂大笑,貝林和北里柴三郎的臉都紅了,在頗有些尷尬的氣氛下,他們仍然堅持讀完了論文。他們相信,自己是正確的,正確的東西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并最終會為人們接受。接下來,他們還要“杜撰”醫學新名詞,因為他們要把危及千百萬兒童生命的白喉攻下!
1891年,德國柏里格醫院將要進行一次不尋常的實驗治療。說它不尋常,是貝林要將自己發明的白喉抗毒素血清注射給一個患白喉奄奄一息的病兒。如果治療成功,不但可以挽救病兒的生命,科學也將出現奇跡,白喉不再是不治之癥。
貝林非常激動,但也非常冷靜。他緩緩地將白喉抗毒素血清注射進了病兒的體內,注射后貝林全神貫注地觀察,耐心地等待。病兒那顆被白喉毒素麻痹了的心臟,跳動由弱而強,呆滯的眼睛又重新閃出生命的光輝!這一刻,貝林知道自己成功了!
于是,科學出現了又一個奇跡,白喉不再是不治之癥。血清免疫醫學這一偉大的濟世成就,拯救了人類,轟動了全世界!貝林為了研究抗毒素,不怕諷刺,不怕失敗,在實驗室里以自己的毅力堅持度過了5000多個日日夜夜,終因勞累過度染上了當時屬于絕癥的肺結核。但是,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學習。
上一篇:留下那一份感動
下一篇:相信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