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一舍一得的過程,從有意識開始,嬰兒餓了就會哭、不舒服就會鬧,開心就會笑,累了就會睡。小孩慢慢長大,欲望愈來愈多,希望漂亮、希望快樂、希望過好生活;待到青少年、成年,開始追求愛情、工作、財富、社會地位。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是圣人,到了五十歲才對生命有了徹底的了悟,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不只是利己,而且要利他,即所謂“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道理。
欲望高高舉起,叫勇氣;欲望輕輕放下,是智慧。佛家講慈、悲、喜、舍是四無量心。心量有大小,把心量放大到無限,就是無量。慈、悲、喜、舍的心是人類最美的感情,也是世界和平的動力。慈是愛,悲是憫;愛是關懷,憫是同情。慈是給樂,悲是拔苦,佛陀的兩大心愿,就是拔除人間煩苦和帶給眾生歡喜。喜是隨喜,舍是付出,歡喜付出,叫喜舍。有喜舍的心,才能提起,才能放下。天地無情,人間有愛,每當國內外發生重大災難的時候,無數善心人士出錢出力,慷慨解囊,傾力救助,令人感動。
舍有舍棄的意思,譬如清掃房子,把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或是多余的廢物清理干凈。很多人的住家和辦公室,雜物堆積如山,扔掉可惜,留著又沒用,因為舍不得,東西越堆越多,再大的空間也變得十分擁堵,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舍得割棄是美化環境很重要的一環,多余的物品如果可以資源再利用,就轉送給有需要的人,否則就要下定決心清理淘汰、丟棄。只要舍得,居家、辦公環境就能煥然一新。
不只物品的清理要舍得,擾人的心情、感情,也要舍得斷離,“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真正讓人受苦的,往往不是外在的物質環境,而是內心的感情世界;一段段被遺棄的感情,諸多內心的糾葛,逐一減除放下,才能讓生活加分。如果不是最適合自己且不能讓自己感到愉快的經驗,要能夠毅然決然地從生活中拔除;與其看電視只是不斷轉臺,不如離開客廳、臥室,轉換情境,讓自己的生活不再感到茫然。
舍,不只是舍棄的意思,另一個意義是付出。舍棄是丟掉生命中多余的東西,付出則是不惜一切財富、權力、喜樂,乃至個人的生命,無私地施舍奉獻,施益眾生。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為了悲苦大眾,無怨無悔地付出。
清朝光緒年間有武訓行乞興學的故事,近代天津也有一位白芳禮老先生靠著一腳一腳踩蹬三輪車,存下三十五萬元人民幣捐贈給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小學,并且資助了三百多名貧困學生。而他的個人生活幾近乞丐,他的私有財產為零。他堅守著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戰士堅守著戰斗的高地。他小時候家里窮,沒錢上學念書,他靠自己單薄的力量幫助許多的學童上學,他的捐助不求回報,他的幸福與快樂,來自他那一顆像太陽般熾熱的心。
得是本事,舍是智慧。有舍有得,不舍不得,人能在難舍處能舍,才能在難得處能得。用心生活在當下,就不難激發生命的智慧。舍是得的另一個名字,舍得才能擁有更多。舍得貪念,擁有幸福;舍得嗔怒,擁有健康;舍得癡迷,擁有快樂;舍得財務,擁有尊敬;舍得權位,擁有自由。
人生的富有,不只是財物的富有,也包括感情的富有和精神的富有。感情的富有,指的是親情、友情與愛情的祥和、安樂、甜蜜;精神的富有,則指個人心里的舒坦、愉悅、自在。金錢很可愛,但是金錢不是唯一可愛的,親情、友情與愛情,以及個人內心的平和安定,比金錢更重要、更可愛。因此,我們不只要發慈悲心,而且要歡喜行善。舍物是捐助財務,救濟貧困;不管是國內或是國外,婆娑大千世界,仍有許許多多孤苦無助的人在等待救援。愛心沒有國界,各種慈善團體經常聯合勸募,廣結天下善士,共造菩提世界。
舍心,是放下執著、貪念、妄求。生命就是我們眼睛所見、耳朵所聽、身體所觸、意識所想的一切;其他動物每天只是吃、睡、游戲、保護自己和繁衍生命,我們人類有思考,有心靈的思維,能追求內心的平靜。人生有各種的苦,包括生、老、病、死的苦,以及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所欲不得。執著、貪念、妄求,都是造成痛苦的根源,都要一一斷離,才能離苦得樂。
舍身是最難得,譬如消防人員在火災現場奮不顧身,英勇救人,又如一個人往生之后捐獻遺體供作醫學研究。死有重于泰山,有輕如鴻毛。死并不難,處死為難,要能死得其時、死得其所,死得讓生命發揮最大的價值。所有熱心的義工,捐出時間、精力,除了出力還出錢,令人欽佩。
生命是一種禮物,我們要好好珍惜。不管是舍身或是舍物,都應是自發而不是被動,是無私的奉獻,不因為有利或是有害才勉強付出。舍心更是一種修持,有取舍就有生滅、聚散、起落,如何做正確的判斷要有很高的智慧。淡定就是舍得的智慧,能夠淡定才能舍得,舍得之后更能淡定。
上一篇:淡定是自覺的勇氣
下一篇:淡定是超然的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