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吳君的時候,她還是一位窗口單位的工作人員。那一天她穿著單調呆板的工作服,回答問題干枯生硬,沒有任何文學的色彩和藝術家氣質。這樣的時候我忍不住開始懷疑了我的判斷。
可是如果你多少讀過吳君的小說,你大概會想,這是怎樣一個作家啊,她的想象力,對文字的克制力,對柴米油鹽、家長里短的熱愛,對八卦與世俗的體察等,這一切該多么需要我們重新發現和重新認識。
吳君的小說仿佛奔走于深圳的大街小巷,時常來來往往于這個移民城市與東北河北香港之間,跟各階層三教九流人物都有深層次接觸,并把由此得到的感覺與印象如百川歸海,匯于筆端,如此才寫出這一篇篇看上去特別真切,像是融入了很多親身體驗的小說吧。
實話告訴你,我剎那間也有過這樣的疑問。你看她寫了《親愛的深圳》《深圳西北角》《皇后大道》《陳俊生大道》《十七英里》《崗廈14號》,這些都是深圳真實的地標,不帶半點虛的,她這敢情是要以最直接生猛、最理直氣壯的方式告訴你,我就要為深圳立傳,我就是有這份雄心壯志,怎么了?嗨,你書名怎么直白都行,只要哪怕最不文學的書名,你都能寫出最文學的作品來就行。但我還是有點為她著急,你說你就算有這能耐,也好歹含蓄點啊,再說你要缺那個火候,不落得讓人說道嘛。這就罷了,你寫人物面也太廣了吧。上至官員、富商、白領,下至農民工、小職員、性工作者,而且都不是浮光掠影的,反倒像是要寫透他們的內心世界,你這簡直是巴爾扎克寫《人間喜劇》的節奏啊,或者就你燒的那一碟碟小菜,也非得整出個滿漢全席?算我服了你了,但你有像專職大廚做菜那樣的時間去體驗生活嗎?問題不就是,吳君有那么多時間嗎?她能有三生三世,種得出十里桃花嗎?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人都只能活這一世,一個作家生活再優越,也得先解決了吃喝拉撒,要沒那么好的條件,還得工作上班掙錢養家,如此留給寫作的時間就少之又少了。吳君早年當過記者,后來進了深圳國稅局,再后來到深圳文聯工作,一路走來,過的都是朝九晚五的生活。這樣,相比很多專職寫作的作家,她作品的量不能算多,要讓你有多的感覺,只是因為她寫作的面鋪得特別寬。所以,她不可能有那么多時間去體驗生活,這樣兜兜轉轉又回到老問題了,她是怎么把別人經歷的生活,寫得很像那么回事的?
還是先來重溫一下老生常談吧,小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如此,作家當然得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汲取養料。真正的作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會有千種感受,萬般滋味,而在中國的語境里,各地作協或單位,也會給他們創造掛職鍛煉、文學采風、出國考察等機會,讓他們拓寬眼界,擁有更多的生活。這都是好事。但我們不要忘了,小說從來都不只是簡單的描摹和記錄,它本質上是一種創造。在我印象中,莫言大致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有感知力和創造力的作家,哪怕只在一個地方待上一天半天,也能寫出大文章來。而不具備這般素質和修養的作家,哪怕是待上一年半載,也不見得能寫出什么好文章來。可不是這樣嗎?說白了,作家或小說家,是得有無中生有的能力,也得有在方寸之間寫出大千世界的筆力,還得有起死回生的神力。
這就能理解吳君為何能寫出她那些有著寬闊地理空間和三教九流人物的小說了。至于她是否有這般能力、筆力、神力,另當別論。老實說,從古到今都少見具備如此綜合素養的大作家。但吳君無疑有這樣的心性,也不缺莊重的寫作態度,她是有大我的,有同情心,有同理心,能推己及人,能感同身受,能愛屋及烏,也不缺這樣的想象力和觀察力。按理說,這應當是但凡作家都具備的素質,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眼下這樣的作家是太少了。微信時代也確乎讓人們變得更為自我,更為以我什么都知道為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想來作家也不例外。
換句話說,這也就要求作家們在把自己當回事的同時,又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也就要求他們能更多地從自我中哪怕是片刻逃離,遁入他人的世界,并以此反觀和審視自我。以我看,吳君除了有這樣的心性之外,她在寫作中也是這么要求自己的。唯其如此,她才能不局限于寫一己的活動空間,而是放眼整個深圳,并通過這種帶有地理志特性的書寫,從一個側面寫出中國近半個世紀以來滄海桑田的巨變,以及由此帶來的人世的變遷與人性的裂變。而吳君的部分小說直接以深圳地理命名,也并不是膽大妄為,而是因為深圳特殊的經驗。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座新生的城市,相應地,吳君所做的即是,以文學的方式對其加以命名的創造性工作。假以時日,她所做的這份努力的意義,或許會更多地呈現出來。
當然,說吳君不依賴自我經驗,并不是說她只能寫好他人的生活。事實上,她同時也是一個能把自我經驗寫到某種極致的作家,她有部分作品,尤其是早期的小說,比較多融入了童年灰色的記憶。坦白說,于我而言,當代作家的作品,我讀過之后,很少有還想再讀一遍的。但像吳君《我們不是一個人類》這樣的小說,我很樂意讀兩遍三遍。因為作品本身經得起讀,也因為她在寫出來個人經驗的同時,也寫出了人類普遍的經驗。還有必要說明的是,在我的感覺里,她的小說即便寫得再狠再殘酷,都有著溫暖的底色,這印證了她的與人為善,而這種善意和關切,是會讓一個作家即便從窄門出發,也能走向寬闊的。
這樣一位不像作家的人,在具體的寫作中表現得那么豐盈、活色生香、心狠手辣,的確是需要我們期待的。
上一篇:藍藍《沙粒(節選)》
下一篇:陳應松《熱愛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