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衣”和“裳”的不同
【點睛之筆】
古時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上衣有襦(rú)、襖、半臂等,下身為脛(jìng)衣、褲、裙、蔽膝等,還有一種是衣裳合二為一制,即深衣、襜褕(chānyú)、袍、衫、褂、直裰、褶子等。
【經典解讀】
上衣,省稱“衣”,以障蔽身體。“裳”,亦作“常”,是“遮蔽下體的衣裙”,類似于圍裙。在西漢之前,古人不分男女,都是上衣下裳的穿法,也就是說男人也都穿“裙子”,后來為了御寒,大多數人在裳里面穿著有兩只褲管的脛衣,也稱“绔(kù)”,這種“褲子”沒有褲腰和褲襠,只能遮護脛部,即膝以上沒有任何遮護。貴族富家子弟則用“紈(wán)”(是一種很細的絲織品)做“绔”穿,這便是“紈绔子弟”的由來。
上衣下裳雖然能遮住身體,但是如果行動的幅度稍大,就會使裳散開而露丑。因此兩千多年前的人們跪、坐都很注意規矩,在公共場合的坐姿只能用“跪坐”,尤其不能把腿伸直而坐。西漢昭帝時,上官皇后為了阻礙其他宮女與昭帝親近,就買通了醫官,以保護昭帝身體為名,下令讓宮中婦女都穿上有襠的“窮绔”,后來有襠的褲子也就在民間流行開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衣”、“裳”連用,通常被泛指為衣服。
上一篇:國學《華北四寶之一——趙州橋》賞析
下一篇:國學《古代冠禮的儀式》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