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白公之亂
(哀公十六年)
【題解】
本文描寫了一場宮廷叛亂從開始到平息的全過程,也揭露出一些王公貴族們紛爭和彼此殘殺的內幕。白公勝的叛亂只是因為復仇計劃未能如他所愿,于是便鬧得國無安寧,最終自己也被逼自殺。
【原文】
楚大子建之遇讒也,自城父奔宋。又辟[51]華氏之亂于鄭,鄭人甚善之。又適晉,與晉人謀襲鄭,乃求復焉。鄭人復之如初。晉人使諜于子木[52],請行而期焉。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訴之。鄭人省[53]之,得晉諜焉。遂殺子木。
【注釋】
[51]辟:同“避”。躲避。
[52]子木:即太子建。
[53]省:調查。
【譯文】
楚國太子建遭人陷害,從城父逃奔到宋國,又為躲避宋國華氏之亂去了鄭國。鄭國人非常友善地待他。后來他又去了晉國,和晉國人謀劃襲擊鄭國,為此他請求再回到鄭國去。鄭國人待他還像以前一樣。晉國人派間諜和太子建聯系,事情完了準備回晉國,同時約定襲擊鄭國的時間。太子建在他的封邑里大肆暴虐,封邑的人告發他。鄭國人前來調查,擒獲了晉國間諜。隨后就殺死了太子建。
【原文】
其子曰勝,在吳。子西欲召之,葉公[54]曰:“吾聞勝也詐而亂,無乃害乎?”子西曰:“吾聞勝也信而勇,不為不利,舍諸邊竟,使衛藩[55]焉。”葉公曰:“周[56]仁之謂信,率[57]義之謂勇。吾聞勝也好復言[58],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復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弗從。召之使處吳竟,為白公。
【注釋】
[54]葉公:沈諸梁,字子高。
[55]衛藩:保衛邊疆。
[56]周:符合。
[57]率:遵循。
[58]復言:實行諾言。
【譯文】
太子建的兒子名勝,在吳國居住,子西想召他回國。葉公說:“我聽說勝這個人狡詐而好作亂,讓他回來怕是有危險吧?”子西說:“我聽說勝這個人誠實而勇敢,不做無利的事情。把他安排在邊境上,讓他保衛邊疆。”葉公說:“符合仁愛叫做誠信,遵循道義叫做勇敢。我聽說勝這個人務求實行諾言,并且是個不怕死之人,應該很有野心吧?不管什么話都要實行,這不叫誠信,不管什么事情都不怕死,這不叫勇敢。您一定會后悔的。”子西不聽從。于是就把勝召回來,讓他住在跟吳國接壤的邊境處,稱之為白公。
【原文】
請伐鄭,子西曰:“楚未節也[59]。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請,許之。未起師,晉人伐鄭,楚救之,與之盟。勝怒,曰:“鄭人在此,仇不遠矣。”
【注釋】
[59]節:這里是指納入軌道。
【譯文】
勝請求討伐鄭國,子西說:“楚國政事還沒正式納入軌道。要不是這樣,我也不會忘記這件事的。”又過了幾天,勝又請求討伐鄭國,子西答應了。還沒有出兵,晉國就去討伐鄭國,楚國援救了鄭國,并和鄭國結成聯盟。白公勝非常生氣,說:“鄭國人在這里,仇人就離我不遠了。”
【原文】
勝自厲[60]劍,子期之子平見之,曰:“王孫何自厲也?”曰:“勝以直聞,不告女,庸為直乎?將以殺爾父。”平以告子西。子西曰:“勝如卵,余翼而長之。楚國第[61],我死,令尹、司馬,非勝而誰?”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62],乃非我。”子西不悛[63]。
【注釋】
[60]厲:磨。
[61]第:用士的次序。
[62]得死:能夠善終。
[63]悛:察覺。
【譯文】
白公勝親自磨劍,子期的兒子平看見了,說:“您為什么親自磨劍呢?”他說:“勝是以爽直著稱,不把這事告訴你,怎么可以稱得上直爽呢?我將會用這把劍殺死你父親。”平把這些話告訴了子西。子西說:“勝就如同鳥蛋一樣,我用翅膀保護著他成長。在楚國,只要我死了,任令尹、司馬的人,不是勝還會是誰呢?”勝聽了子西的話,說:“令尹真狂妄啊!他要能夠善終,我就不是勝。”子西仍沒有覺察。
【原文】
勝謂石乞[64]曰:“王與二卿士[65],皆五百人當之,則可矣。”乞曰:“不可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當五百人矣。”乃從白公而見之,與之言,說。告之故,辭。承之以劍,不動。勝曰:“不為利諂,不為威惕,不泄人言以求媚者。”去之。
【注釋】
[64]石乞:勝之徒。
[65]二卿士:子西、子期。
【譯文】
勝對他的徒弟石乞說:“楚王和兩位卿士,有五百個人對付就可以了。”石乞說:“這五百個人很難找到啊。”又說:“市場南邊有個叫熊宜僚的人,如果能得到他,就抵得上五百個人。”于是石乞跟隨白公勝去見宜僚,跟他談得很高興。石乞把來的意圖告訴了宜僚,宜僚拒絕了。勝把劍架到宜僚脖子上,他一動不動。白公勝說:“這是不為利誘、不怕威脅、不泄露別人的話去討好別人的人。”說完就離開了。
【原文】
吳人伐慎[66],白公敗之。請以戰備獻[67],許之。遂作亂。秋七月,殺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子西以袂掩面而死。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終。”抉豫章[68]以殺人而后死。石乞曰:“焚庫弒王,不然不濟。”白公曰:“不可。弒王,不祥,焚庫,無聚[69],將何以守矣?”乞曰:“有楚國而治其民,以敬事神,可以得祥,且有聚矣,何患?”弗從。
【注釋】
[66]慎:在今安徽潁上縣北。
[67]戰備:繳獲的武器、盔甲等。
[68]抉:拔起。豫章:樟木。
[69]聚:物資,財富。
【譯文】
吳國人討伐楚國慎地,白公勝戰勝了他們。白公勝請求把武器裝備送到郢都獻納,楚惠王同意了,白公勝就趁機發動叛亂。秋天七月,在朝廷上殺了子西、子期,并劫持了楚惠王。子西用袖子擋著臉死去。子期說:“往昔我憑借勇力事奉君王,但不能善始善終。”他拔起一株樟樹打死了敵人后死去。石乞說:“焚燒府庫,殺死惠王。不這樣做事情就不能成功。”白公勝說:“不行,殺死君王不吉祥,燒掉府庫沒有了物資,拿什么來防守楚國呢?”石乞說:“有了楚國而治理百姓,用恭敬來事奉神靈,就可以得到吉祥,而且還有物資,這有什么可憂患的呢?”白公勝沒有聽從。
【原文】
葉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子高曰:“吾聞之,以險僥幸者,其求無饜,偏重必離[70]。”聞其殺齊管修[71]也而后入。
【注釋】
[70]偏重:不公平。離:人民叛離。
[71]齊管修:齊管仲之后,楚賢大夫。
【譯文】
葉公住在蔡地,方城山外邊的人都說:“可以攻入國都了。”葉公說:“我聽說,憑借冒險而僥幸成功的人,他的貪求不會有滿足的時候,處事不公平,必定會使百姓叛離。”聽到白公勝已經殺了齊國的管修,葉公才進入郢都。
【原文】
白公欲以子閭為王,子閭不可,遂劫以兵。子閭曰:“王孫若安靖[72]楚國,匡正王室,而后庇焉,啟之愿也,敢不聽從。若將專利以傾王室,不顧楚國,有死不能。”遂殺之,而以王如高府,石乞尹門,圉公陽穴宮,負王以如昭夫人之宮。
【注釋】
[72]安靖:安定的意思。
【譯文】
白公勝想立子閭為王,子閭不同意,勝就用武器威逼他。子閭說:“您如果能安定楚國,扶正王室,然后對百姓加以庇護,這就是我的愿望,哪里敢不服從呢?如果你只謀私利而顛覆王室,置國家于不顧,那我寧死也不從。”于是白公勝就殺了子閭,帶著惠王去了高府。石乞看守大門,圉公陽在宮墻上打開一個洞,背著惠王到了昭夫人的宮中。
【原文】
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進。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日以幾[73]。若見君面,是得艾也[74]。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奮心,猶將旌君以徇于國[75],而反掩面以絕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進。遇箴尹固,帥其屬將與白公。子高曰:“微[76]二子者,楚不國矣。棄德從賊,其可保乎?”乃從葉公。使與國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77]焉,對曰:“余知其死所,而長者[78]使余勿言。”曰:“不言將烹。”乞曰:“此事克則為卿,不克則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王孫燕奔頯黃氏[79]。
【注釋】
[73]幾:同“冀”。
[74]艾:安心的意思。
[75]旌:表。
[76]微:藏匿。
[77]死:尸體。
[78]長者:指白公。
[79]頯(kuí)黃氏:吳地,或謂在今安徽宣州市。
【譯文】
葉公這時候也到了,走到北門,他遇到一個人,那人說:“您為什么不戴上頭盔?國內的百姓盼望您如同盼望自己慈愛的父母,盜賊的箭如果射傷您,這就斷絕了百姓的盼望。你為什么不戴上頭盔呢?”于是葉公就戴上頭盔進去。他又遇到一個人,說:“您為什么戴上頭盔?國內的百姓盼望您如同盼望豐收一樣,天天盼望您來,如果見到您的面容,就可以安心了。百姓知道不再有生命危險,人人都有了奮戰之心,還要把您的名字寫在旗幟上在都城里巡行,但是您又把臉擋起來,斷絕了百姓的盼望,這不是過分了嗎?”于是葉公就脫下頭盔往前走。遇到箴尹固率領他的部下,準備前去幫助白公勝。葉公說:“如果沒有子西、子期他們兩位,楚國早就不成國家了,背棄有德行的人而去追隨叛賊,這樣難道可以自保嗎?”于是箴尹固跟隨了葉公。葉公派他和國內的百姓去攻打白公勝。白公勝逃到山上然后自殺了,他的部下把他的尸體藏了起來。葉公活捉了石乞,讓他說出白公勝的尸體所在地。石乞回答說:“我知道尸體的所藏之處,但是白公讓不讓我說。”葉公說:“不說就把你煮了。”石乞說:“這種事成功了就做卿,失敗了就得被煮,這本來就是應得的,有什么關系?”于是就煮了石乞。王孫燕逃奔到頯黃氏。
【原文】
諸梁兼二事[80],國寧,乃使寧為令尹[81],使寬為司馬[82],而老于葉。
【注釋】
[80]二事:指令尹、司馬。
[81]寧:子西之子子國。
[82]寬:子期之子。
【譯文】
葉公身兼令尹、司馬兩個職務,國家安定以后,他就讓寧做令尹,讓寬做司馬,自己在葉地安度晚年。
【評析】
本文是一篇歷史散文,講述了一場宮廷叛亂的過程。
首先寫楚國太子建遭人陷害,在逃難期間得到鄭國人的友好款待。后來卻又恩將仇報,做了晉國的間諜,企圖偷襲鄭國,最終落得個被處死的下場。
接著寫太子建之子白公,原本居住在吳國,后經子西的推薦回到了楚國。
他本想借楚國的力量,去討伐鄭國以報殺父之仇。然而白公兩次請求子西進攻鄭國,都未能如愿,鄭國反而被楚國所救,這更加激起了他心中的憤慨,從磨刀霍霍到放話要親自殺死子西,暴露出了他的暴躁乖戾。后又借獻戰利品為名,帶兵入鄴,發動宮廷政變,劫走惠王。隨后被葉公子高率軍打敗,最后自縊而死。
白公之亂是典型的由私怨引發的國難,結果自縊。文中還提及到一個叫石乞的人物,他對白公忠心耿耿,鞍前馬后,敢于充當馬前卒,并且能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寧可被煮,也不說出白公的尸首下落。文章把太子建父子的忠孝、好記仇,葉公的仁義,石乞的勇敢、誠信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稍抱一點同情之心來看待,白公父子都屬于被命運折磨得有點變態的人物,權力欲和仇恨遮蔽了他們辨別敵我的理智。
上一篇:左傳全集《晉滅偪陽》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秦晉殽之戰》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