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增坤 【本書體例】
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字文遠。南朝齊范陽(今北京城西南,又說今河北淶水縣北)人。古代著名科學家。最突出貢獻是在數學上求得圓周率。曾為齊太祖改造指南車,為齊世祖造千里船及水推磨。同時他又是文學家。擅文章,長著述。著有志怪小說集《述異記》十卷,原書早佚,魯迅輯得九十則,編入《古小說鉤沉》。內容多記晉以來神怪妖異之事。
南康雩都縣沿江西出,去縣三里,名夢口,有穴,狀如石室,名夢口穴。舊傳嘗有神雞,色如好金,出此穴中,奮翼回翔,長鳴響徹,見之,輒飛入穴中,因號此石為金雞石。
昔有人耕此山側,,望見雞出游戲,有一長人操彈彈之,雞遙飛,便飛入穴,彈丸正著穴上,丸徑六尺許,下垂蔽穴猶有間隙,不復容人。又有人乘船從下流還縣,未至此崖數里,有一人通身黃衣,擔兩籠黃瓜,求寄載,因載之。黃衣人乞食,船主與之盤酒。食訖,船適至崖下。船主乞瓜,此人不與,仍唾盤上,徑上崖,直入石中。船主初甚忿之,見其入石,始知神異,取向食器視之,見盤上唾,悉是黃金。
(選自《述異記》)
從南康雩都縣沿江向西走,離縣城三里的地方叫夢口。那里山崖上有一個洞穴,形狀極象一座石屋,當地人起名叫夢口洞。傳說古時候曾有一只神雞,通身顏色如純金一樣黃得發(fā)亮,時常從這洞中走出,振奮有力的雙翅,自由自在的回旋飛翔,還不斷地引頸長鳴,高亢的叫聲響徹云天。一旦有人看見了它,它就一下子飛入了洞中,因此人們把這里叫做金雞石。
傳說很早很早的時候,有人在這山邊耕地,望見金雞從洞中走出來游戲,這時出現了一個巨人,他拉開手中的彈弓彈射金雞,金雞遙遙瞥見彈弓,便倏地飛進洞中,可是射來的彈丸正落在洞口的上邊。這彈丸是個巨大的石子,直徑約有六尺,下垂的邊沿正好遮蔽了洞口,雖還有間隙,不過已不能容人進入。后來,又有個人乘船從江下游回縣,離金雞石山崖還有幾里地的地方,岸上出一個穿一身黃衣服的人,肩上擔著兩竹籠黃色的瓜,請求搭船,船主就讓這位黃衣人上了船。在船向前行進中,黃衣人向船主張口要點吃的,船主慷慨地端給他一盤酒菜。當他吃罷時,船恰好行駛到該石崖下。船主想向黃衣人要個黃瓜作為酬謝,不料想,穿黃衣的人沒有給黃瓜,卻是向盤子上吐了幾口唾沫,然后下船徑直上了石崖,頭也不回地走進了石洞。船主起初見此人如此無禮,很是氣憤,但他看到黃衣人竟然進了石洞,才知黃衣人是金雞大仙,趕快拿過食盤來看,令他吃驚的是,剛才黃衣人唾在盤上的原來都是黃金。
《金雞石》是《述異記》志怪小說集里為數不多的佳篇之一。
此篇小說僅用了250字,然而敘事來龍去脈清楚,處處引人人勝。讀時,令人覺得韻味十足;閱畢,讓人感到余味深厚。開頭一句交待地點,第二句就用:“舊傳”二字把人帶入神話。只用“色如好金”、“奮翼回翔”、“長鳴”響徹”幾個字點染勾畫,那神雞形象便躍然于讀者眼前身旁。
第二段文字,作者在已勾勒出的神話氛圍里,向讀者繪形繪色地講了相互關聯(lián)的傳說故事。第一個是巨人彈射神雞的故事,其目的,一是,借巨人彈射神雞不著,反襯神雞之“異”,給故事涂上“神異”色彩。二是,用“彈丸正著穴上”,為以后的第二個傳說故事埋下伏筆。第二個傳說故事,是在前面的鋪墊基礎上,順勢而下,水到渠成地表現其主旨。寫“通身黃衣”人向船主“求寄載”,船主慷慨應允而“因載之”,繼而,又向船主“乞食”,船主大方地”與之盤酒”而厚待之。正由于船主懷善心施惠與人,才出現“黃衣人”唾金相報船主的結果。從而宣揚了佛家所主張的樂善好施、因果報應思想。同時,又以“黃衣人”對于“船主乞瓜”的施恩之后而求報的行為感到不快,“唾盤上”的舉動,對社會上那些施恩圖報的人也給予勸喻和懲戒。結尾,寫“黃衣人”“直入石中”,用船主“見其入石,始知神異”,照應了前邊埋下的“猶有間隙,不復容人”的伏線,把前后兩個傳說聯(lián)成一體。使讀者自然想到以前的金雞化為了金雞大仙,“通身黃衣”的仙人即金雞所化,令人神往,引人遐想。
《金雞石》也明顯體現了六朝志怪小說文字雅潔的特色。魯迅先生說過:“但須知六朝人之志怪,卻大抵如今日之記新聞,在當時并非有意做小說。”因為作者不是“刻意為文,只是遇有可為,隨筆寫去”,所以章法利落凝練。讀《金雞石》,就給人樸素、自然、輕快而又意趣盎然的藝術享受。
上一篇:金鎞(bī逼)刺肉
下一篇:鐘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