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分析
分析是一種方法,就是將一種復雜事物的全部或一部分分解為若干不同的成分。分析的對立面就是綜合。
分析這種方法也應用于詩歌的閱讀與評論。一篇詩作,一般不可能一目了然;而需要分若干部分讀完。一篇詩評,一般也不可能一揮而就;而需要分若干部分作評。這種分部分閱讀和作評的方法,就是分析。
一、分析法的歷史
在歐洲,分析法的歷史可追溯至古希臘。當時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各提出了一種分析法。
柏拉圖的分析法主張:對一個概念作辯證分析——亦即通過對話,對一個概念的各種定義,或對一個問題的各個方面,進行驗證。
亞里士多德的分析法雖然也包含了辯證分析,但其主要特征是在研究例證的基礎上進行概括。這種分析法首先以定義的形式說明一個問題所含的首要原則,然后通過將該問題的各個部分或方向按種、屬系統分類,勾畫出問題的輪廓。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代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分析法:“戲劇—詩歌—直覺”型分析法和“經驗—科學—說明”型分析法。這兩種不同類型分析法的對立,貫穿了全部的詩歌批評史。
到了中世紀,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分析法混成一體,但由亞里士多德的分析法占主導地位。無論是教士們對宗教經典的分析,但丁對自己一些詩作的分析,還是歷代研究者對《圣經》、荷馬史詩及其他古典作品的分析,都是以悉心研讀文本、系統解析內容為基礎的。
在英國文學史上,培根在用拉丁文寫的《新工具》(1620)中率先提出建立“新歸納法”(即科學的歸納法)的主張。培根主張的“新歸納法”是要“對經驗進行分析,將經驗分解成若干部分”。培根還主張要區分“從自然界本身”獲得的經驗和“單純從人的頭腦里”獲得的經驗。培根的觀點導致了英國文學史上的經驗主義—感覺主義傳統的形成。后來的霍布斯與洛克等人又進一步發展了這一傳統,從而對英國詩歌和詩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法國的笛卡爾和斯賓諾莎所主張的“幾何分析”觀點對新古典主義文學、藝術及文藝批評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于當時的辯論詩與思想詩的創作,也體現于詩歌中所用的意象與隱喻更顯合理的趨勢等方面。這種影響在藝術創作方面更加顯著,如巴赫的音樂創作,克里斯托弗·雷恩的建筑設計等等。W·霍加斯的《美的分析》(1752)是概括這種影響在相關領域的發展的主要著作。霍加斯在這部著作中試圖將各種視覺美歸結于單一的因素——線條美。
德國哲學家康德在他的著作《關于判斷的批評》中,明確區分了“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康德還超越了“綜合判斷”進而提出“根據審美原則對審美觀作批評的辯證法”。黑格爾進一步發展了康德的這種辯證法,把它作為對“分析與綜合”的一種綜合,并希望借此而超越傳統的“分析與綜合”分類法。但是在黑格爾以后,絕大多數的哲學與美學評論,仍然維持了“分析與綜合”這一組對立觀念。
二、分析在詩歌中的應用
在不是非常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講,分析與綜合是人的兩種基本思維活動,它們存在于一切批評工作之中。分析在詩歌中的具體應用有以下七個方面:
1.語言分析
在1852年莫雷爾的《句子分析評解》一書出版之后,語言分析便成為英、美學校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同時也影響到詩歌閱讀。更具深刻意義的一個因素是:英語語言從一種“綜合性”的屈折語言變為一種“分析性”(主要依靠詞在句中的位置來確定其意義的)語言這個總趨勢。這個因素也促進了語言分析在詩歌閱讀中的應用。
繼而,結構語言學和符號學等語言學派也將他們的語言分析法列入詩歌分析之中。新近的另一個重要趨勢則是重新提倡修辭學分析在詩歌分析中的應用。
2.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原是哲學領域中的一種邏輯過程。它在詩歌分析中的應用可以有三種方式。(1)概念的定義,例如亞里士多德對“隱喻”所作的定義:“隱喻是指用一事物的名稱指稱另一事物;這種轉換可以是從種到屬,也可以是從屬到種,或從種到種,或異類類比。”(2)概念的批評討論,例如“自然”“模仿”“浪漫主義”“分析”這些概念。(3)關于詞義變化的歷史研究。
3.概念結構分析
這里的“概念結構”是指一篇文學作品的要點系統,如議論文中的論點系統,敘事文中的情節結構等。“概念結構”也可擴大到一個作家的全部觀念系統,一個文學時期的全部觀念系統,一場文學運動(如“新古典主義”“意象主義”等)的全部觀念系統,甚至于一個復雜的歷史時期的全部觀念系統。
4.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是指對一篇作品的文本作批評、解釋。關于詩歌的文本分析可能遇到與音樂、美術等藝術作品分析相類似的一些問題。
5.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對于傳記作家和文學史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關于原因的認識是多種多樣的。現代經驗主義的原因觀受到了各門科學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例如,泰恩是從種族、環境、時間等方面對事件的原因提出他的決定論分析。而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則將某種詩歌風格同產生這種詩歌風格的經濟、社會條件相聯系。
6.心理學分析
不論是參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還是其他的心理學觀點,對于詩歌的心理學分析都須討論這樣三個方面的問題:(1)詩歌的想象、創作過程和美學創造中的心理因素;(2)詩人個人的心理狀態與特征;(3)詩歌中的人物或情景的心理色彩。
7.類型分析
這是指對于文學類型的分析。除了上述幾種心理學類型之外,我們還通過詩歌分析與生物學以及其他方面類型的比擬,而將這些類型應用于文學類型的研究。
三、綜合與分析的類型
因為任何分析,不論作何種類型的分類,都具有系統性特征,所以分析的結果必將導致其對立面——綜合。S·G·佩珀在他的著作《藝術批評的基礎》(1945)中概述了四種綜合——機械式綜合、語境式綜合,有機式綜合和形式綜合。至于他自己,則傾向于采用語境式綜合對藝術作分析。由此可見,是綜合法的特征決定了與之相應的分析法的特征。
關于分析的類型是很多的,這里僅舉一些例子說明。亞里士多德派的分析法是按照邏輯意義將一首詩歌分解為各類成分——對象、手段、模仿方式;情節、人物、思想、用詞;物質的、形式的及最終的原因。柏拉圖派的分析法也可能采用類似的分解,但它是通過對各種概念的辯證,突出一種包羅一切的“善”的概念,而將所有其他因素置于從屬地位。新古典主義的分析法借助于笛卡爾和牛頓的科學觀去調和上述不同類型的分析法。浪漫主義派既強調個人特性,又強調社會特征乃至超驗特征。因此浪漫主義的分析法是根據心理學原則、人道主義價值觀、神秘表現法或象征法的特征去分解詩篇,進行分析的。自然主義派運用進化論的分析方法和隱喻用法,力求使他們對詩歌的分析符合客觀存在。現代的實用學派或工具論派則關心探討詩歌中的“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系。這種傾向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把詩歌作為一種思想交流形式。這種“交流形式”論進而又導致了一門年輕科學——語義學——的產生。語義學派致力于對語言意義的深入分析。然而,我們還須看到,有一些學者則試圖綜合各派的分析法。例如,美國著名的現代批評家I·A·理查茲就是集浪漫派、實用學派及行為主義心理分析學派于一身。
四、存在的問題與結論
今天,在詩歌分析的討論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尚待解決。例如,R·韋勒克和A·華倫在《文學理論》(1949)一書中提出了“詩歌存在的形式”問題:“什么是‘真正’的詩歌?它在哪里?它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這兩位學者是在區分文學批評的“外部因素”分析法和“內在因素”分析法的基礎上提出這些問題的。而他們本人則傾向于“內在因素”分析法。但是韋勒克關于文學作品“內在因素”的闡述卻是建立在E·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的基礎上的,因而又表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這是因為“現象學”只強調描寫一切經驗領域中的各種現象,而忽視了傳統的認識論方面的問題。
盡管在詩歌分析方面還存在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人們還是可以對詩歌分析提出一些結論性的看法。
詩歌分析,盡管是必要的,有意義的,但是分析本身絕非惟一的目的。從其性質上講,詩歌是人們體驗其美學意趣、賞心悅目的一種精神財富。因此,最好的詩歌分析方式,就應該是一種能幫助讀者達到上述這些目標的方式。實際上,在有些情況下,詩歌分析是毫無必要的,或者是弊多利少的。T·S·艾略特在題為《文學批評的邊境》(1956)的演講中指出:“文學批評的作用是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與欣賞文學作品……如果我們不能欣賞一首詩,那么我們就是沒有完全理解這首詩。”他還帶著一種諷刺性的口氣說道:如果說在過去的三十年里英、美兩國的文學批評過于繁榮的話,那是因為人們過分地強調了分析。
上一篇:詩學概念
下一篇:詩歌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