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包(bāo)
185 包(bāo)
【尋根溯源】
包姓來源主要有四種。一是出自風姓,為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創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據《路史》載:“包羲氏后有包氏”。二是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是楚君蚡昌的后裔,為楚愛國大臣,吳國軍隊將滅楚,包胥到秦都城請求援兵相助,大哭七天七夜,秦王深受感動而出兵,終于拯救了楚國,使國都轉危為安。其子孫以先祖名字為氏,稱為包氏。三是出自鮑姓,據《后漢書》載,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成為包姓的一支。四是出自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變遷分布】
早期在河南、湖北一帶居住。南北朝時期,在丹陽郡(今安徽宣城一帶)、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來,在今黑龍江、內蒙古、陜西、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云南、四川等地均有分布。
【名人薈萃】
包融:唐代詩人。與于休烈、賀朝、萬齊融為“文詞之友”。開元初,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皆有名,號吳中四士。張九齡引為懷州司馬,遷集賢直學士、大理司直。子包何、包佶,世稱二包,各有集。包融詩今存八首。
包恢:宋代大臣。字宏父,宋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刑部尚書。包恢生于書香門第,其父包揚、伯父包約、叔父包遜一起先求學于陸九淵,后又從朱熹游學。有《敝帚集》,已佚。
包拯:宋代名臣。字希仁,宋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天圣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后卒于位,謚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被后人視為清官的榜樣,稱為“包青天”。
上一篇:百家姓《洪(hóng)》姓起源
下一篇:百家姓《諸(zhū)》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