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儉學會講演大會紀事(擴張國民教育,發達國民經濟)
吳玉章
永珊特為組織華法教育會事,自法歸來。留法儉學會①亦該會應辦事之一端,其歷史,其精神,已由蔡、汪、李②三先生發揮盡致,無庸再述。茲但就華法教育會③之組織目的為諸君略言之。此會為蔡、汪、李諸先生及旅歐同人聯合法國學者所組織而成,其目的約有四端:一曰擴張國民教育,二曰輸入世界文明,三曰闡揚儒先哲理,四曰發達國民經濟。何謂擴張國民教育·我國甲午以前,留學外國者絕少,即壬寅、癸卯④時代,于日本亦不過二三百人。其時愛國者盛倡自費留學,遍設招待機關,無何而留學日本者,數達二萬以上,風氣遂開,學說大變,而革命思潮遂滂沛而不可遏。壬癸以來,十余年耳,其思想之進化為何如·吾人試一回溯,能無隔世之感乎·今革命成功矣,革命事業非僅破壞已也,勢必有極良之建設,而后革命之目的為得達。現我國政象之杌捏⑤,民生之凋敝,言之滋痛,是皆因無術以善其后也。欲求利國福民之術,非學莫由。國內學術未備,勢非留學不可。顧國人多欲留學東洋而鮮至歐西,雖限于經費,亦昧乎實情,或更誤于日與我近、適于國情之說。衷心以為日本亦一強國,茍能學步,亦足稱雄。而詎⑥知日人學術,步武歐西,中學以下之書,著者尚多,而高深者則甚鮮,且限于國情,自有取舍趨重之必要。有此數因,以致吾東亞人士多未能洞悉世界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例如社會主義一名詞,早已通行于世界,而東亞人士,尚有惴惴然惟恐其發生者,亦有援引而妄用者,殊不知今日為社會主義盛行時代,自德國之國家社會主義,以至俄國之共產主義,派別雖多,大約可分為二:一急烈,一平和。急烈者,為改造的,即欲打破舊社會之組織而建設一新社會者也;平和者,為進化的,即欲就舊社會之組織而改良之者也。其手段雖有不同,其認今日之社會為不良,則一也,其欲使今日經濟分配不平之現象使之趨于平,則一也。凡此皆經濟學家之主張,茍不考其源流,而徒信道路之傳聞,幾何其不誤會也。吾人處此開明時代,而眼光足跡僅限于一隅,若有物為之蔽者,豈非吾少年英俊之大恨事乎·同人甚愿吾國青年目光注于全世界,勇猛精進,必窮究世界學術之精微,由自主的擇一自信者而力行之,而后為不虛生于此二十世紀,留法儉學會之設,即欲為國人作求學之津梁也。何謂輸入世界文明·吾國新學之勃興殆四十年,而編譯有名之著作,僅寥寥數卷,且轉譯日文者居多,或為陳腐之說,或屬一家之言。夫近世學術昌明,日新月異,一學說出,恒有他學說以反對之,皆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茍不觀其全而會其通,往往有激于一偏之弊。然欲求舉國人士皆通歐文,遍讀新書,勢必不能,故編譯之事亦為最要。本會有編譯社之組織,其辦法分二部,一則編譯世界名著,紹介世界新書,條分縷晰,使人洞悉世界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則發行一大雜志,將世界新事實及時詳載,使國人得察人文社會進化之趨向。何謂闡揚儒先哲理·我國學術發達極早,而足以補益現世界者尤多,往以限于文字,故未大昌明。吾人擬擇吾國儒先學術之精華,譯為西文,以表彰我國之文明,俾中西學術之英精,融成一片,以促世界之進化。何謂發達國民經濟·我國今日窮困極矣,然據經濟學家言,有土地,有人民,國絕不患貧,而我國地廣人眾,何竟至此·是必吾人處理未得其道也。致富之道,不外生眾食寡,為疾用舒,今國內胥為分利之人,而又有外人刻削之,國安得不貧·即如對外貿易,年年輸入,超過數萬萬,為一絕大漏巵⑦。論者猶謂幸有華僑贏利,稍足補救,尚可無虞,而不知華僑之貿易,其足稱為國際貿易者絕少,不過我旅居外國之同胞甚眾,需用祖國之物品亦多,故大部分之僑商,不過贏得吾僑民之血汗數點而已。此后,吾人當謀直接輸出我國出產于世界市場,與各國為經濟之競爭,庶幾可救貧困于萬一。又自歐戰以來,各國廣招華工,如能因勢利導,不但國民之生計得以一舒,且可培植一般實業人才。本會對于招工合同之改良,華工教育之組織,特為注意,以圖國民經濟勢力之發展。以上諸件,為本會愿辦諸事之大略,茲值儉學會開幕之機,特為諸君一陳。最后尚有一言,欲致留學諸君子。前清時代,留學外國者,多發揚蹈厲之有氣,堅苦卓絕之操,故能演出種種可歌可泣之事業,而革命遂以成功。民國成立以來,學風稍靡,似以為目的已達,更無須奮勉者。而不知環觀世界,吾民國之幼稚,無異嬰兒之在襁褓,而風云飄搖,又有大廈將傾之象,誠不可不痛自刻責,發奮為雄,以爭生存于世界者也。此心此志,愿與諸君共勉云。原載1917年10、 11月《旅歐雜志》第24、 25期
〔注釋〕?、倭舴▋€學會:1912年5月,吳玉章與蔡元培、李石曾、吳稚暉等同盟會成員在北京發起組織。這是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相關的最早的中介組織,并成立留法預備學校。1913年7月,“二次革命”失敗,蔡元培、吳玉章流亡法國,該會停止活動,留法預備學校解散。1915年6月,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在法國另立留法勤工儉學會,鼓勵青年“勤以做工,儉以求學”?!、诓?、汪、李:指蔡元培、汪精衛、李石曾?!、廴A法教育會:法國中法學者文化教育學術團體。1916年6月22日在巴黎成立。后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設立分會。由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吳稚暉及法國學者歐樂等創建。宗旨是:“發展中法兩國之交通,尤重以法國科學與精神之教育,圖中國道德、智識、經濟之發展。”?、苋梢?、癸卯:1902年、1903年。?、蓁荒?隉)(wù niè):指局勢、局面的不安定。?、拊n(jù):豈,表示反問?!、呗仯簬?,古代盛酒的器皿。指底上有孔的酒器,比喻飲量極大,此處指利權外溢。〔鑒賞〕 吳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樹人,四川榮縣人。自小喜讀史書,學識淵博并有“金玉文章”之譽。歷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討袁戰爭、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設,成為跨世紀的革命老人,與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謝覺哉一起被尊稱為中共的“延安五老”。新中國成立后長期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等職。從參加同盟會到加入中國共產黨,從追隨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到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為社會進步、民族解放和國家建設尤其是教育事業奮斗了一生。袁世凱敗亡不久,因反袁流亡的吳玉章與蔡元培等人于1916年底回國,次年春在北京成立華法教育會和留法勤工儉學會,恢復留法儉學會預備學校,這是吳玉章在學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他結合當時國內外的形勢,認為組織華法教育會的目的有四:“一曰擴張國民教育,二曰輸入世界文明,三曰闡揚儒先哲理,四曰發達國民經濟?!苯沂玖巳A法教育會開展留法勤工儉學的意義,并寄望于留法青年能從此四方面加以努力,尋求救國救民的知識和真理。一是擴張國民教育。甲午戰爭之后,中國知識界開始自覺走出國門,學習新知識、新思想,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和道路。大致以辛亥革命為界,此前是留學日本的熱潮。曾留日的吳玉章感嘆地說:“無何而留學日本者,數達二萬以上?!痹谶@股思潮的影響下,“風氣遂開,學說大變,而革命思潮遂滂沛而不可遏”。但在他看來,“今革命成功矣,革命事業非僅破壞已也,勢必有極良之建設,而后革命之目的為得達”。也就是說革命之后更重要的是國家的各項建設。因此,必須發展教育,培養科技人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商業獲得了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改變傳統教育和培養人才,積極學習世界上先進文化和知識。早在1912年留法儉學會成立時,吳玉章等就認為,“今共和初立,欲造成新社會、新國民,更非留學莫濟,而尤以民氣民智先進之國為宜”(《北京留法儉學會簡章》,《新青年》第三卷第一號,1917年3月1日)。雖然大家一致主張“欲求利國福民之術,非學莫由”。但在留學東洋(日本)還是留學西洋(歐美)問題上,當時還存在爭議。吳玉章分析留學日本的原因,在于距離較近、費用節省,中國人認為可以通過學習日本強大起來,但大家不明白日本強盛也是學習歐美的結果。對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潮,他認為“派別雖多,大約可分為二:一急烈,一平和。急烈者,為改造的,即欲打破舊社會之組織而建設一新社會者也;平和者,為進化的,即欲就舊社會之組織而改良之者也”。諸如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俄國的共產主義,人們“徒信道路之傳聞”,而“不考其源流”。他希望青年們不應“限于一隅”,而應該留學法國,去“窮究世界學術之精微”。從當時中日兩國的態勢看,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已昭然若揭,支持袁世凱獨裁,炮制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趁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侵占山東,都使當時的仁人志士感到學習日本走到了盡頭。所以“改良社會,首重教育。欲輸世界文明于內國,必以留學泰西為要圖”(《北京留法儉學會簡章》)。吳玉章認為,法國在當時世界上是民智民氣先進之國,如留學西方,法國最為合適。故“留法儉學會之設,即欲為國人作求學之津梁也”。二是輸入世界文明。吳玉章認為自戊戌變法,新學在中國傳播幾十年,但編譯的世界名著較少,且大多是翻譯日文著作。“或為陳腐之說,或屬一家之言”,不能滿足當時國內學習新知識、新思想的需要。而世界上正值“學術昌明,日新月異”,但是如果人人學外語,“欲求舉國人士皆通歐文,遍讀新書,勢必不能,故編譯之事亦為最要”。所以編譯世界名著是實現“輸入世界文明”的重要途徑。為此,華法教育會籌設“世界編譯社”,通過編譯世界名著、介紹各種新書,使國人“洞悉世界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得察人文社會進化之趨向”。此后華法教育會刊印了《旅歐雜志》、《華工雜志》、《旅歐周刊》等雜志,并編寫《旅歐教育運動》等書。三是闡揚儒先哲理。派遣留學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條重要途徑。近代以來,清政府曾分別派遣福州船政學堂的學生赴英、法、德國留學。到后來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留學生在國外通過學習、勞動,在吸收國外文化的同時,也向這些國家播下了中國文化的種子,使他們了解華人和中國文化。吳玉章希望通過翻譯中國文化的精華,傳播到世界,使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為世界進步做出貢獻。四是發達國民經濟。目睹辛亥革命后,中國依然民生凋敝,吳玉章認為,中國的積貧積弱在于經濟落后、科學不興、實業不振。為此,必須培養科技和實業人才。他主張,中國需要打開國門,直接參與世界市場和經濟競爭;同時,充分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人力缺乏廣招華工之機,既可解決民生問題,又可學得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和實業知識,這樣的人才回國興辦實業,可拯救民族危亡。綜上所述,吳玉章以自己的經歷和思想認識,勉勵青年們到法國去勤工儉學。認為辛亥革命的成功,雖有賴廣大留學生和國人的共同努力,但民國成立以來,人們以為目的已達,無須奮勉,“而不知環觀世界,吾民國之幼稚,無異嬰兒之在襁褓,而風云飄搖,又有大廈將傾之象,誠不可不痛自刻責,發奮為雄,以爭生存于世界者也”。所以,當時的吳玉章熱情支持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積極參與和貢獻自己的力量。20世紀初,許多有識之士人主張通過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學習法國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術,輸入西歐文明,來拯救貧窮落后的祖國,實現“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實業救國”。吳玉章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努力,他為之效力的華法教育會及主持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造就了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鄧小平、陳毅等一批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有直接的了解,對中國社會現狀有更深刻的認識,變革中國的愿望更加強烈。同時,還培養了嚴濟慈、童第周、徐悲鴻、錢三強等著名科學家、藝術家,成為民族復興的棟梁之才。就此而言,吳玉章等人大力倡導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有著重大的貢獻。吳玉章本人也在這場運動中得到洗禮,并逐步走上革命之路。
上一篇:理想的大學
下一篇:病梅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