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原著導讀
開宗明義章第一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1]曰:“參不敏[2],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雅》[3]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注釋
[1]避席:古代的一種禮節。古人席地而坐,在回答尊長提問、或對尊長的施禮進行回禮的時候,要起身離開自己的席位,以示對對方的禮貌和尊敬。
[2]不敏:自謙之辭,不才、無能之意。
[3]《大雅》:《詩經·大雅·文王》。
譯文
仲尼安坐,曾子相陪。孔子說道:“從前的圣王有至高無上的道德和至關重要的道理,用它來教育天下的人們,人們便會和睦相處,上下之間沒有仇怨。你知道嗎?”曾子離席起身,答道:“弟子不才,怎能知道這種高深的大道呢?”孔子說:“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教育的根源。回來坐下,我告訴你這種大道。人的身軀、四肢、頭發、皮膚,都是從父母那里得到的,不敢毀壞傷害,這是孝道的開端。建功立業,依天行事,讓名聲流傳到后世,來光耀父母,這是孝道的終點。孝道,開始顯現于奉養父母,進而體現于侍奉君王,最后表現于立身行事。”《詩經·大雅·文王》一詩這樣寫道:“怎么能不追念你的祖先呢?要努力修行他的偉大的美德。”
評析
本章題為“開宗明義”,揭示了孝的宗旨和根本,闡述了孝道的內容及實行孝道的社會意義,最后指出實行孝道的途徑。可以說,這一章是全書的大綱。其中所闡述的觀點,對于我們發揚傳統美德、改變社會風氣、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天子章第二[1]
原文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2]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3]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注釋
[1]天子:是古代對統治天下的君主稱呼。此處指周王,是周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2]德教:道德修養的教育。
[3]《甫刑》:又作《呂刑》,為《尚書》中的篇名。周穆王任命呂侯擔任周朝的司寇,呂侯依據夏代贖刑的法律,以周王的名義頒布了新的規定,即《呂刑》。后來,呂侯的子孫改封甫侯,《呂刑》也稱為《甫刑》。
譯文
孔子說道:“愛父母的人,對于別人的父母不敢嫌惡;敬父母的人,對于別人的父母不敢輕慢。如果愛敬之心在奉養父母上竭盡全力,那么,道德的教化就會在百姓中推行,而這樣的人就會成為四海百姓的榜樣。這樣的孝道就是天子的孝道。”《甫刑》上這樣寫道:“天子若有善心,天下萬民都要仰仗啊!”
評析
本章論述天子之孝。由于天子是最高統治者,他的行為是諸侯、卿大夫和士庶的榜樣,所以首先談天子之孝。天子在愛敬自己父母的同時,還要愛敬普天之下的父母,只有這樣,才能推廣孝道,做天下百姓的榜樣。當今社會,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虐待老人、遺棄老人的事情時有發生。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我們的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起模范帶頭作用,才能改變這種不良風氣。
諸侯章第三[1]
原文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2],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3]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注釋
[1]諸侯:天子所分封的各國國君。西周時的諸侯共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
[2]社稷:社,土神;稷,穀神。土地和穀物是國家的根本,因此社稷便成為國家的代稱。
[3]《詩》:《詩經·小雅·小旻》。
譯文
如果身居上位而不驕橫,那么地位再高也不會危險;如果日常花費節約省儉,行為舉止謹慎有度,那么財物再多也不會奢侈糜費。身居高位而不危險,憑此就能長久保有尊貴的地位;財富充盈而不糜費,憑此就能長久地保持充裕的財富。財富地位不離開自己,這樣以后就能守住自己的國家,并且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處。這種孝道,就是諸侯的孝道。《詩經》上這樣說:“戰戰兢兢,小心謹慎,就好像來到深淵旁邊,就好像站在薄冰上一樣。”
評析
本章論諸侯之孝。作為一國之君的諸侯,他的孝道關鍵在于要小心謹慎,長保富貴,長保封國。這樣才是對祖先最大的孝。否則的話,封國被奪,社稷滅亡。祖先得不到享祭,這才是諸侯最大的不孝。質之當今,有些人,父母含辛茹苦,望子成龍,本人好不容易事業有成,父母也老來有靠。可由于自己的放縱,失去獲得的一切,使父母一腔心血付之東流。這才是最大的不孝。
卿大夫章第四[1]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2]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注釋
[1]卿、大夫:指輔佐天子處理國家事務的高級官員,后來泛指各級官吏。
[2]《詩》:指《詩經·大雅·烝民》。一人:指周天子。
譯文
不合乎先王依照禮法制定的服裝就不敢穿,不合乎先王按照禮法規定的言論就不敢說,不合乎先王遵照禮法厘定的事情就不敢做,因此,不合禮法的話不說,不合道德的事不做。(經過長期的訓練,形成了一種習慣)開口說話不用選擇措辭,立身行事不用選擇方式。言論傳遍天下,沒有說錯的話;行事傳遍天下,沒有怨恨的人,著裝、言論、行事三者完美無缺,然后就能保全自己的宗廟。這種孝道,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詩經》上說:“從早到晚不敢懈怠,來盡力侍奉周天子。”
評析
本章論卿大夫之孝,論卿大夫之孝,著重強調他們的服飾、言論、行事都必須遵守禮制,只有這樣,才能守住自己的地位和宗廟祭祀的權力。如果他們的服飾、言論、行事不符合先王的禮制,就會失去祭祀宗廟的權力,就會喪失地位和特權,宗廟也就無人祭祀了。連宗廟都無人祭祀了,這自然是對祖宗最大的不孝。因此作為卿大夫,要謹言慎行,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法。
士章第五[1]
原文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祿位[2],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3]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注釋
[1]士:是周代次于卿大夫最末一等的爵位,是最下層的統治者,是周王朝和諸侯國中面向庶民負責處理具體事務的工作人員。后世泛指掌握了一定技能為上層社會服務的人。
[2]祿位:俸祿和爵位。
[3]《詩》:指《詩經·小雅·小宛》。忝:辱。
譯文
用侍奉父親的愛心來侍奉母親,那么對母親的愛心和對父親的愛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親的敬意來侍奉君王,那么對君主的敬意和對父親的敬意是相同的。所以母親得到他的愛心,君王得到他的敬意,同時得到他的愛心和敬意的人是他的父親。所以以孝心侍奉君王就會忠誠,以敬意侍奉尊長就會順從。忠誠和順從若不喪失,來侍奉他的上官,這樣就能保住他的俸祿和職位,也就是保住了他祭祀祖先的權力。這樣的孝道,就是士人的孝道。《詩經》上這樣說:“早起晚睡,努力工作,不要給你的父母帶來恥辱。”
評析
本章論士人之道。士是最下層的統治者,士沒有封地,只有俸祿和爵位。所以士要努力為君、卿大夫所用,才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爵位,也才能保住自己家族的祭祀的權力。因而士大夫必須以孝敬父母之心去事奉君王,努力做到愛、忠、順。質之當今,就是一個人要敬業愛崗,保有一份工作,實質上也就是盡孝了。
庶人章第六[1]
原文
用天[2]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注釋
[1]庶人:上古一般指具有自由身份的農業勞動者,也就是平民,并非奴婢。
[2]天:泛指各種自然現象。此處指跟農業生產相關的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季節變化,陰、睛、風、雨、雷、電等天氣變化。并非具有精神意志的天神。
譯文
利用自然的規律,因地制宜,以獲得最大的收獲。為人小心謹慎,生活勤儉節約,來奉養父母。這種孝道,就是庶人的孝道。從天子直至庶人,孝道無始無終,永恒存在,如果擔心做不到,根本沒有這樣的事。
評析
本章論庶人之孝。庶人在上古時代是除奴隸之外身份最低的人,實際上就是有自由身份的平民百姓。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因此,庶人之孝就是努力生產,謹身節用,以供養父母。今天,我們普通的工人、農民,報答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工作。
三才章第七[1]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2]也,地之義[3]也,民之行[4]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5],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6]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注釋
[1]三才:天、地、人被稱為“三才”。
[2]經:常,永恒不變的道理和規律。
[3]義:公正的法則。
[4]行:正確的品行。
[5]敬讓:敬重,禮讓。
[6]《詩》:指《詩經·小雅·節南山》。
譯文
曾子說道:“孝道太偉大了!”孔子說:“孝道,是上天永恒不變的規律,是大地至公至正的法則,是人們極其正確的品行。上天的規律是永恒的,大地的法則是公正的,因此人們以上天的永恒規律、大地的公正法則為行事的準則。效法上天日月的運行,利用大地物產的豐饒,來治理天下。因此,圣人的教化不必采用嚴厲的手段就會獲得成功,圣人的政治不必采用嚴厲的措施就會天下太平。先王看到教化可以改變人們的品性,因此首先以博大的愛心感化百姓,百姓便不會遺棄自己的父母;用道德義理教育百姓,百姓便會起來踐行;以敬重謙讓之心做百姓的榜樣,百姓便不會爭奪利益;用禮樂制度引導百姓,百姓便會和睦相處;以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向百姓宣傳,百姓就會懂得國家的禁令。”《詩經》上這樣說:“聲威顯赫的太師尹氏啊,百姓都在看著你啊!”
評析
本章從理論的高度進一步闡述孝道的意義。指出孝道和上天的規律、大地的法則、人類的本性是一致的。人之所以為人,是人能夠效法上天的規律、大地的法則,這就為圣人對百姓進行教化建立了理論基礎。然后從博愛、道德義理、敬讓、禮樂、好惡五個方面教育百姓,實際上就是以孝治國。聯系今天的社會現實,我們所缺乏的正是對人民的教育,導致道德素養的滑坡。所以這一章對我們的道德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孝治章第八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于公、侯、伯、子、男[1]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2],不敢侮于鰥寡[3],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4],不敢失于臣妾[5],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6]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注釋
[1]公、侯、伯、子、男:周朝分封諸侯的五等爵位。它們之間的差別主要是封地的大小不同。
[2]治國者:指諸侯。諸侯的封地為國。
[3]鰥寡:《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后世常稱喪妻者為鰥夫,喪夫者為寡婦。
[4]治家者:指大夫,大夫的封地為家。
[5]臣妾:奴仆。男性曰臣,女性曰妾。
[6]《詩》:指《詩經·大雅·抑》。覺:大。
譯文
孔子說道:“過去圣明的天子以孝治理天下,對于小國之臣尚且不敢遺忘,何況對于公、侯、伯、子、男呢?所以如果得到萬國諸侯的愛戴,就可以得到萬國諸侯的朝貢和祭品,來協助祭祀已經去世的圣王。治理封國的諸侯,對于孤寡老人尚且不敢輕慢,何況對于士人和庶民呢?所以如果得到百姓的歡愛之心,就可以得到百姓賦稅和祭品,來協助祭祀已經去世的父祖。治理封地的大夫,對于臣仆奴婢尚且不敢失禮,何況對于妻子兒女呢?所以如果得到家人的喜愛,就可以得到他們的支持,來協助他奉養雙親。只有如此,所以,活著的時候,父母就能活得安逸快樂;去世以后祭祀的時候,父母的亡魂就能享受祭品。因此天下太平,災害不生、禍亂不起。所以,圣明的天子用孝道治理天下的結果就是這樣啊。”《詩經》上這樣說:“天子如果有偉大的道德品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
評析
本章論述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意義。只有各級統治者以孝道治理天下、國、家,就會得到人們的擁戴,得到人們的擁戴,為人父母者都會得到安養和祭祀,最終會出現“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起”的局面,可見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今天,只要我們的各級政府切實重視人口素質的提高,何愁我們的人口素質不高?
圣治章第九
原文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1],人為貴。人之行[2],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3],則周公[4]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5]以配天,宗祀[6]文王[7]于明堂[8],以配上帝[9]。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親生之膝下[10],以養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11]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12]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注釋
[1]性:性命,生靈、生物。
[2]行:品行。
[3]配天:配,有匹配和配享之義。匹配,等同比擬。古人認為天是最偉大的,父親是最值得尊崇的,所以在孝子看來,父親就等同于天。配享,是在主要祭祀對象之外,附帶祭祀的對象。周代禮制,每年冬至在郊外祭祀上天,同時祭祀父祖先王,這就是配天之禮。
[4]周公:姓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他平定武庚之亂,營建成周雒邑,制定禮樂制度,對于西周初年政權的穩定,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被儒家極為推崇。
[5]后稷:名棄,周人始祖。相傳其母姜嫄踐巨人足跡,感而有孕。生后被棄于小巷、山林與冰上,皆得不死,遂收留養大。后稷生性好農耕稼穡,被堯任為農師、封于邰,號后稷。
[6]宗祀:聚族而祭。
[7]文王:姓姬,名昌,商時為西伯,能行仁義,禮賢者,從而使國家日漸強大,為日后武王滅商奠定了基礎。
[8]明堂:古代帝王布政及舉行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典禮的地方。
[9]上帝:即五方上帝。舊說在明堂祭天,要按季節祭祀五方上帝,即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紀,中央黃帝含樞紐。
[10]膝下:膝蓋之下,代年幼之時。
[11]續:指繼先傳后。
[12]《詩》:指《詩經·曹風·鸤鳩》。
譯文
曾子問道:“請問圣人的種種德行,都不能高過孝行嗎?”孔子說:“天地之間萬千生物,人最高貴。人的各種德行,沒有比孝行更重要的。孝行,沒有比尊父更重要的;尊父,沒有比祭天時以父配天更重要的,周公就是制定以父配天禮儀的人。從前,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以后稷配天,在明堂聚族祭祀上帝的時候,以文王配天。因此四海之內的諸侯,各自根據自己的職位,貢納財物來助祭。圣人的種種德行,又怎么能高于孝行呢?所以,親愛父母之心,在年幼之時就產生了;成人之后,因為奉養父母,尊敬父母之心日益增強。圣人通過尊敬父母之心教育人們要尊敬他人,通過親愛父母之心教育人們要親愛他人。圣人的教化不必采用強制的手段就會取得成功;圣人的為政,不必采用嚴厲的措施就會天下安定,圣人憑借的就是孝道這個根本。父子之間的關系,是天生的性情,同時體現了君臣尊敬與服從的道理。父母生育兒女,上承祖宗,下延兒孫,傳宗接代,孝行之中,沒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父親對于兒子而言,是以國君和父親的雙重身份出現在兒子面前的,人倫之中,沒有比這種關系更厚重的了。所以不愛自己的父母而愛他人,叫做違背道德;不敬自己的父母而敬他人,叫做違背禮法。用不愛父母不敬父母來教育人們就會逆天背理,人們就會無法可依,無所適從。如果不行孝道,一心作惡,那么即便能夠達到目的,一時得志,君子之人也不會認為可貴。君子之人不是這樣,如果說話,就想所說之話是否為人稱道;如果做事,就想是否給人帶來快樂;道德義理,是否值得尊重;為人處事,是否為人效法;容貌儀態,是否為人稱賞,一舉一動,是否符合法度,只有這樣,才能統領百姓。因此,百姓們敬畏他、愛戴他,以他為楷模而效法他。所以能夠成就他的道德,推行他的政令。”《詩經》上這樣說:“美好的君子,他的容貌舉止沒有一點差錯。”
評析
本章從圣人治理天下的角度論述孝道的重要作用。先從父子之間的倫理關系展開,說明父子之間既有父子之親,又有君臣之義,五倫之中,沒有比這種關系更厚重的了。然后推而廣之,以愛父之心愛人,以敬父之心敬人,以此為基礎,推行圣人的教化和政令,整個天下便會得到治理。可見孝道是圣人行政的基礎,意義可謂大矣。
紀孝行章第十[1]
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2]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3]之養,猶為不孝也。”
注釋
[1]孝行:指侍奉父母時應當做到的具體事項。
[2]丑:眾,卑賤之人。在丑,指身份為卑賤之人。
[3]三牲:指牛、羊、豕。上古牛、羊、豕各一頭為一太牢,是最高等級的宴會或祭祀的標準。
譯文
孔子說:“孝子侍奉父母的時候,家居要極力表現自己的恭敬,奉養要極力表現自己的歡樂,父母生病要極力表現自己的擔憂,父母去世要極力表現自己的悲傷,祭奠要極力表現自己的肅穆。這五種孝行都做到了,然后才能夠奉養父母。真正能夠侍奉父母的人,身居上位不驕橫傲慢,身處下位不叛逆犯上,若為卑賤之人,不使性爭斗。因為身居上位如果驕橫傲慢就會滅亡,身處下位如果叛逆犯上就會受刑,身為卑賤之人,如果使性爭斗就會自相殘殺。如果這三種行為不去,即使每天用三牲來奉養父母,還是不孝。”
評析
本章闡述孝行的具體內容。概括起來,孝行的內容有“五要三戒”。五要從正面號召人們應該怎么做,三戒從反面告誡人們不能怎么做。內容具體,操作性強,給人們指出了孝敬父母的具體途徑。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五刑章第十一[1]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2]君者無上,非圣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注釋
[1]五刑:指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法。墨,在額上刺字后,涂上墨色的刑法。劓(yì),割掉鼻子的刑法。剕(fèi),也稱“刖”(yuè),砍掉腳的刑法。宮,男子割掉睪丸,女子破壞生殖器官的刑法。大辟,死刑,砍掉腦袋。
[2]要(yāo):以暴力要挾、威脅。
譯文
孔子說道:“受到五刑懲罰的罪行有三千條之多,而罪行沒有比不孝更大的。要挾君王的人目無長上,非議圣人的人目無國法,反對孝行的人目無父母。這三宗罪行是大亂的根源。”
評析
本章進一步從反面闡述孝行的內容,也即不孝的行為。這一章所指出的不孝是要挾君主,非議圣人,反對孝行。這三宗罪在上古社會是大不孝的行為,是天下大亂的根源。看來,這一章已經將孝行由家庭推廣到社會,尤其是這三種大不孝的行為已經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動搖了社會的基礎,已經構成了犯罪,孝行的社會意義于此可見一斑。
廣要道章第十二[1]
原文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2]。移風易俗,莫善于樂[3]。安上治民,莫善于禮[4]。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注釋
[1]要道:是說孝道是最為重要的道。
[2]悌:尊敬并服從自己的兄長。
[3]樂:音樂。儒家學者認為,音樂對于凈化人的心靈,改變社會風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音樂成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
[4]禮:禮儀、禮節。儒家學者認為,禮的作用是“正君臣父子之別,明男女長幼之序”,即維護社會固有的秩序和等級制度,規范人們的行為。所以禮也是教化百姓的重要手段。
譯文
孔子說:“要教育人們親愛和和睦,沒有比孝道更好的了;要教育人們知禮順從,沒有比悌行更好的了;要改變風氣和習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了;要安邦定國,治理百姓,沒有比禮法更好的了。所謂禮法,不過是一‘敬’字而已。所以敬人之父,那么子女就會高興;敬人之兄,那么弟弟就會高興,敬人之君,那么臣子就會高興,敬一個人,千千萬萬的人高興。所敬的人少,而高興的人多。這就是孝道之所以成為至為重要的道德的原因啊!”
評析
本章闡述“孝道”之所以是“要道”的原因。這一章從國君的角度,論述孝道是安國治民的最好方法。具體的方法就是把孝、悌、禮、樂結合起來,而最重要的是禮。而“禮”,說到底就是一個“敬”字。只要能貫徹“敬”,就會使千千萬萬的人心悅誠服,達到天下太平。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孝道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治邦安民的“要道”。
廣至德章第十三[1]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2]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3],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4]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注釋
[1]至德:至關重要的道德。
[2]所以:古代漢語的固定結構,用來表示憑借、依據等。
[3]臣:為臣之道。
[4]《詩》:指《詩經·大雅·泂酌》。
譯文
孔子說:“君子以孝來教化百姓,并非到每家每戶每時刻地教育人們。用孝敬父母來教育人們,就是借此使人們尊敬天下所有為人之父的人們;用尊敬兄長來教育人們,就是借此使人們尊敬天下所有為人之兄的人們;用為臣之道教育人們,就是借此使人們尊敬天下所有為人之君的人們。”《詩經》上面這樣說:“和樂安詳、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如果不是至高無上的道德,誰能夠教化百姓,建立如此偉大的功業呢?
評析
本章闡述至高無上的道德。也是從天子的角度出發,論述如何利用孝道教化百姓,治理天下。具體辦法就是用為子之道、為弟之道、為臣之道教化百姓,進而達到尊敬天下所有的父母、兄長、君主,進而達到天下大治。這也就是為什么孝道是最為高尚的道德的原因。
廣揚名章第十四[1]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2]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3]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
注釋
[1]揚名:傳揚美好的名聲。
[2]忠:忠心、忠誠。上古社會臣民侍奉君主的道德要求。
[3]順:依循,順從。上古時代對待尊長、上官的應有態度。
譯文
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若能孝敬,這種孝敬之心就可以轉化為對國君的忠誠;侍奉兄長尊敬,這種尊敬之心就可以轉化為對尊長的順從。治家若能有條有理,這種治理就可以轉化為做官的才干。因此說品行在家內養成,而美好的名聲可以流傳到后世。”
評析
本章闡述孝道與揚名后世的關系,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若要揚名后世,就必須養成良好的品質和突出的才干。而要養成良好的品質和突出的才干,還必須從家內做起,由事親孝到事君忠,由事兄悌到事長順,由居家理到居官治。事君忠、事長順、居官理,必然在社會上獲得美好的名聲。這樣孝道與揚名后世就產生必然聯系了。
諫諍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1]臣七人,雖無道[2],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3];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注釋
[1]爭(zhèng):通“諍”,照直說出對方錯誤或不當,讓其改正。
[2]無道:不守圣賢之道,不合道德規范,沒有良好的品行。
[3]令名:美好的名聲。
譯文
曾子說道:“說到孝順父母、尊敬父母、讓父母安心、揚名后世等,我已聽聞老師的教誨了。請問孝子無條件地聽從父親的命令,可以叫做孝嗎?”孔子說道:“這是什么話!這是什么話!從前,天子如果有諍臣七人,那么,即使不守正道,也不會失去天下。諸侯如果有諍臣五人,那么,即使不守正道,也不會失去封國。大夫如果有諍臣三人,那么,即使不守正道,也不會失去封地。士人若有諍友,那么,他就不會失去美好的名聲。父親若有諍子,那么,他就不會陷于不義之中。所以說面對不義,孝子不能不對父親進行規勸,臣子不能不對君王進行諫諍。所以面對不義,孝子必須諫諍。如果無條件聽從父親的命令,又怎么能夠成為真正的孝子呢?”
評析
本章依然論述孝道的內容。不過這一章講的孝道,不是無條件地服從父母的命令,而是面對父母的錯誤行為竭力進行規勸。這才是真正的孝子。這是早期儒家思想中最為閃光的部分,體現著民主思想的精神。
感應章第十六[1]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2]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3]于四海,無所不通。”《詩》[4]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注釋
[1]感應:互相影響,交相感應。這里指孝悌之道可以通于天地之神,神明受到感動而降下福佑。
[2]神明:天地神靈。
[3]光:橫,即充滿,充斥,到處都是。
[4]《詩》:指《詩經·大雅·文王有聲》。
譯文
孔子說:“從前圣明的君王侍奉父親孝順,并且能以孝敬父親之心祭祀上天,所以天帝也能明了他的孝敬之心,圣明的君王侍奉母親孝順,并且以孝敬之心祭祀大地,所以地祇也能洞察他的孝敬之心;長幼之間的關系和順融洽,所以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就會和和睦無間。天地神靈若能洞察圣明的君王的孝敬之心,便會顯現靈異,降下福佑。所以即使貴為天子,一定會有比他更為尊貴的人,就是說,天子也有自己的父親,一定會有比他更為年長的人,就是說,天子也有自己的兄長。在宗廟里祭祀祖先,表達敬意,是為了不忘祖先的恩情。修身養性,謹慎行事,是害怕辱沒祖先。在宗廟里祭祀祖先,表達自己的敬意,鬼神就會顯靈,享受祭品,降下福佑。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到了最高境界,就會跟神明通靈,使孝道的精義充滿四海,無所不通,無處不在。”《詩經》上面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肯歸順臣服。”
評析
本章仍是闡述孝道的作用。但是論述的角度已經從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轉移到人與天、人與地、人與神靈的關系上。文中指出,作為天子,只要孝敬父母,就能與天地神靈、祖先亡靈相通,并得到他們的保佑和賜福,最后四方之人都會歸順、臣服。可見孝道的力量多么巨大。
事君章第十七[1]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進思補過。將[2]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3]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注釋
[1]事君:侍奉君主。
[2]將:執行,實行。
[3]《詩》:指《詩經·小雅·隰桑》。
譯文
孔子說:“君子侍奉君王,上朝之時,只想竭盡自己的忠誠;退朝之后,一心補救君王的過失。對于君王正確的政令,順從地執行;對于君王錯誤的政令,設法制止糾正,所以上下之間能相親相愛。”《詩經》上這樣說:“心中雖然愛他,但由于相距遙遠,無法訴說,只好把它藏在心中,什么時候何曾忘記呢?”
評析
本章闡述在朝廷上如何侍奉君主。文中指出,君子侍奉君王,“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如果這樣做了,便“上下能相親也。”可見力行孝道,不僅能夠為父盡孝,而且能夠為君盡忠,作用不能說不大。
喪親章第十八[1]
原文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2],禮無容[3],言不文[4],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注釋
[1]喪親:父母亡故。
[2]偯(yǐ):哭的尾音迤邐委曲。不偯,是說孝子哭喪的時候,哭聲隨氣息用盡而自然停止,不能拖腔拖調,使得尾音曲折綿長。
[3]容:儀態容貌。無容,是說喪親時孝子的行為舉止不講究儀容姿態。
[4]文:指文辭方面的修飾,有文采。不文,是說喪親時,孝子說話不應辭藻華美,文飾其辭。
譯文
父母去世,孝子哭喪的時候不能拖腔拖調,行禮的時候不講儀容姿態,說話的時候不用華美言辭;穿上華美的衣服心中便會不安,聽到優美的音樂也不會快樂,吃到美味的飲食也不覺得可口,這是哀戚憂愁之情的表現。父母去世三日之后進食,這是教導人們不要因為父母的去世而傷害了孝子的健康。父母去世孝子哀傷得面容憔悴,但決不能危及孝子的性命,這是圣人制定的正確的制度。守喪不超過三年,這是向人們宣示喪期是有終結的。孝子為父母備下棺槨衣裳并將遺體斂入棺木之中,陳列著盛滿祭品的簠、簋,寄托對父母的哀思;捶胸頓足,號啕大哭,極盡悲哀之情為父母送葬;為父母選擇墓地,然后將棺木安放在墓穴之中;給父母設立宗廟,請回他們的亡靈,請他們享用祭品;春秋兩季按時祭祀,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父母活著的時候,以愛敬之心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以后,以哀戚之情祭奠他們。能夠做到這些,人們的孝道就算盡到了,生前死后的義務都完成了,孝子侍奉父母的事情才算結束了。
評析
本章論述孝子如何為父母送終。詳細地講了孝子從父母去世開始直到安葬以后的祭祀這一過程中的各種行為,總的來說,孝子要以最大的悲哀之情為父母送終,但同時不能過度悲哀。因為悲傷過度傷害身體,就不合孝道了。至此,孝子的盡孝義務才算完成。
上一篇:《大學》國學經典解讀
下一篇:《學而》國學經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