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李夢陽
字天賜,又字獻吉,號空同,慶陽(今屬甘肅)人。弘治七年進士,先后上書彈劾宦官劉瑾被系下獄,瑾誅,復官江西提學副使,人稱“風節凝持,卓立不懼”。后因事革職,居家二十年而卒。系明七子復古運動首領,著有《空同集》。
他的美學思想基本上是承襲傳統。他認為“詩者,感物造端者也”,并認為僅有感于外物還不夠,還必須使這種感受達到心物相“契”的地步。 “故遇者物也,動者情也,情動則會,心會則契,神契則音,所以隨寓而發者。”并認為要使詩歌達到“歌之心暢,而聞之者動”的藝術效果,必須“比興錯雜,假物以神變”。
他倡導復古,其美學思想亦是原因之一。在他看來“夫詩者,人之監者也。夫人動之志,必著之言,言斯永,永斯聲,聲斯律,律和而應;聲永而節,言弗睽,志發之以章,而后詩生焉”。就是說詩歌和一般說理文不同,除了錯雜比興外,它還有聲律、形式諸方面的特點。而宋人的詩“主理作理語”,破壞了詩歌的基本特征。 “詩至唐,古調亡矣,然自有唐調可歌詠,高者猶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調,于是唐調亦亡。”對文他認為漢代賈誼文最高古,因此他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實是在“復古”旗號下,要求重視詩歌本身的規律和特點。
他不滿“臺閣體”,企圖用復古來糾其弊,但由于不理解“臺閣體”的致命弱點在遠離現實,反把古之詩文作為不可企及的楷模加以推重和提倡,惟古是尚。在文學發展上持退化論,在復古方法上則表現了嚴重的模擬和形式主義的觀點,大講所謂“法式”。 “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諧音度,如方圓之于規矩。”認為學古就要守法,創作應象臨摹字帖一樣臨摹古人。在《潛虬山人記》中提出, “詩有七難”,其中以“格古”、 “調逸”為首。由于專從格調上形式上效法古人,其本人的創作往往“句擬字摹,食古不化。”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李大釗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李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