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枚乘·上書諫吳王》原文鑒賞
臣聞“得全者昌,失全者亡2”。舜無立錐之地3,以有天下;禹無十戶之聚4,以王諸侯;湯武之土不過百里5。上不絕三光之明6,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術(shù)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事無遺策,功流萬世。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馬方駭,鼓而驚之;系方絕,又重鎮(zhèn)之。系絕於天,不可復(fù)結(jié),墜入深淵,難以復(fù)出。其出不出,間不容發(fā)。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極天命之上壽7,弊無窮之極樂,究萬乘之勢8,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跡逾多,景逾疾。不如就陰而止,影滅跡絕。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湯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不絕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養(yǎng)由基9,楚之善射者也。去楊葉百步,百發(fā)百中。楊葉之大,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內(nèi)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
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綆斷干。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夫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夫十圍之木,始生如蘗,足可搔而絕,手可擢而拔,據(jù)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礱底厲,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畜養(yǎng),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臣愿大王熟計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注釋】 1吳王:即劉濞(前215年—前154年),西漢諸侯王。沛縣(今屬江蘇)人,劉邦之侄。劉邦在位時封吳王。他在封國內(nèi)大量鑄錢、煮鹽、減輕賦稅,以招納其他郡國逃亡之人和“任俠奸人”,擴(kuò)張勢力,謀劃叛亂。后來漢景帝采納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吳國封地。劉濞以誅晁錯為名,聯(lián)合楚趙等國發(fā)動叛亂,不久失敗,逃往東越,為東越人所殺。2全:完備,這里指品行完美無瑕。3舜:即虞舜。上古賢能的帝王。《史記·五帝本紀(jì)》載:“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fù)夏。”后來四岳向堯推薦虞舜,堯死后舜登帝位。4禹:即“大禹”、“夏禹”、“戎禹”,一說名“文命”。鯀之子。原夏后氏部落領(lǐng)袖,奉舜之命,治理洪水。他領(lǐng)導(dǎo)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fā)展農(nóng)業(yè)。在治水十三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以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后禹繼帝位。禹之子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肅制國家——夏。5湯武:指商湯和周武王。商湯,商朝的建立者。又稱武湯,武王,天乙,成湯,或稱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原為商族領(lǐng)袖,與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執(zhí)政,積聚力量,準(zhǔn)備滅夏。陸續(xù)攻滅鄰近的葛國、韋、顧、昆吾等國,經(jīng)過十一次出征,成為當(dāng)時強(qiáng)國,后一舉滅夏,建立商朝。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姓姬,名發(fā)。繼承其父周文王的遺志,聯(lián)合庸、蜀、羌等族,率軍東征,牧野(今河南汲縣北)之戰(zhàn),打敗商紂王,遂滅掉商朝,建立西周王朝,建都鎬(今陜西省西安西南灃水東岸)。6三光:指日、月、星。古人認(rèn)為日、月、星不發(fā)生異常現(xiàn)象,是統(tǒng)治者有道所致。7上壽:指百歲以上的高齡。8萬乘:指天子、皇帝。9養(yǎng)由基:一作養(yǎng)游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善射,能百步穿楊。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zhàn)時,晉軍將領(lǐng)魏錡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命他還擊,他一箭便射死了魏錡,接著連射連中,才阻止住晉軍對楚軍的進(jìn)攻。
【今譯】 我聽說:“行為完備無瑕便會昌盛,否則便會敗亡。”舜曾經(jīng)于沒有立錐之地,后來擁有天下;大禹曾連十戶的村落都沒有,后來做了諸侯的首領(lǐng);商湯和周武王在初發(fā)跡之時所擁有的土地,也不超過一百里。當(dāng)時天上的日月星不發(fā)生異常現(xiàn)象,下面也不傷害百姓的心的原因,是由于他們有王天下之術(shù)。父子君臣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忠臣不怕殺身來勸諫,則事情就不會失計,從而功績傳流萬世。我愿剖心而效我的愚忠,希望大王稍微對我的進(jìn)言有憐憫之心。
一縷繩所能負(fù)提的很少,卻給它加上千鈞的重量,上系到無限高之處,下面垂到無法測量的深淵之地,雖然是愚笨的人,都知道憂慮繩子的將要斷絕。馬將驚,擊鼓使它驚,縷將斷絕。又加上重量。縷絕于高空,不能再把它接上;掉到深淵之中,難以再出來。出得來與出不來,其間相距至近,不容一發(fā),萬分危險。能聽忠臣之言,雖百度舉措,不失善道,是盡脫于禍難。倘若為所欲為,像把雞蛋堆積起來那樣危險,象上天那樣困難。改變想要做的叛亂之事,易如反掌,其地位安于泰山。現(xiàn)在要終盡上天所賦予的百歲高年,厭惡無窮的歡樂,竟謀求天子的勢位,不采用反掌之易,安居如泰山之穩(wěn),卻想冒累卵般的危險,走上天般艱難的路,這是愚臣我所很不理解的。
有人畏懼自己的身影、厭惡其足跡,卻倒著跑,結(jié)果反而腳印更多,身影也移動得快了;不如在陰蔽之處停之來,身影沒有了,腳印也不見了。想要使人聽不到言論,最好不說話;要想別人不知道你所做的事,最好不要去做。想要使熱水冷下來,一個人燒火,一百人揚水使它散熱,不如斷柴把火熄滅。不在別處斷絕火,而在此處設(shè)法使水涼,這就好像抱著柴薪去救火。養(yǎng)由基是楚國善于射箭的人。離楊樹葉子一百步,百發(fā)百中。楊葉之大,百發(fā)百中,可說是善于射箭的了。然而他的局限是在百步之內(nèi)罷了;我所見的甚遠(yuǎn),為此,養(yǎng)由基與我枚乘相比,等于未知操弓持矢。福的產(chǎn)生有其基礎(chǔ);禍的出現(xiàn)有其根源;把它的根源斷絕了,禍又能從什么地方來呢?
泰山的水流下山,可以穿透石頭,井梁上一條汲水的繩子,可以磨斷井上的木欄,水不是石頭的鉆,繩索不是木的鋸,漸漸地磨擦,使它們這樣。一銖一銖地來稱,稱到一石的重量必然會出現(xiàn)差別;一寸一寸地量,到了一丈,必然超過。石稱丈量,會直接體現(xiàn)出少量的差錯。十圍粗的木,它開始生長時像樹木伐去后新長出來的嫩芽,用腳趾撓一下便可拔下來,這是由于它還未生長,還未形成。磨石看不到它的缺損,但磨久了,也會磨盡;栽樹時看不見它的長,但時間長了便會長大的;積累德行,開始時見不到它的善,但時間久了,便可以體現(xiàn)出來了。拋棄仁義,違背事理,剛開始不知是作惡,但時間久了,便會敗亡。我愿意大王認(rèn)真考慮而身體力行,這乃是百世不改變的道理。
【總案】 本文乃枚乘在吳王劉濞屬下任郎中時所寫。吳王劉濞乃是同姓王中勢力最大者之一。漢文帝多次遷就他,他不僅不感恩,反而野心越來越大,竟想聯(lián)合其他同姓王反叛,推翻中央政權(quán),由他當(dāng)皇帝。枚乘本為學(xué)者,并善于作文章,他的賦《七發(fā)》在文學(xué)史上頗為著名。本文的寫作運用歷史事件和比喻筆法層層深入地給劉濞講,千萬不能走反叛的道路。吳王劉濞聽不進(jìn)枚乘的勸諫,于是枚乘與鄒陽等人至梁孝王門下。吳王起兵后,枚乘又上書勸諫。行文委婉意深,頗為感人。
上一篇:《先秦散文·晏子春秋·崔慶劫盟(雜上·三)》原文鑒賞
下一篇:《漢魏六朝散文·習(xí)鑿齒·與桓秘書》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