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譚天傅瑛 【本書體例】
遭淫潦(lào澇)后,田禾漂沒,民嘆倫胥(xū),聚訌于堂,求邑宰詳荒施賑。邑宰瑟縮不即行,曰:“雨今開霽,未見有水,何必乃爾?”眾嘩曰:“若堂上有水,民已盡為魚鱉矣!”閧(hòng哄)騰不已。因許乘輿往驗。眾曰:“村農皆能肩荷,不勞輿卒。”夾轎而行。至東門外,四顧如江海,罔有涯涘(sì四)。迤𨓦(yǐlǐ以里)數里,棄諸于野,村農四散走。邑令惘惘(wǎng往),不能移足。日下舂(chōng沖),隸役排筰(zuó作)至田,載之而歸。
(選自《明齋小識》)
遭大水襲擊后,田里積水很深,禾苗淹沒,人們互相哀嘆,吵吵嚷嚷聚哄在公堂,請求縣令寫文書上報災情,施放賑濟糧食。縣令見人多,害怕得發抖,不敢立即照辦,說:“現在大雨已停,天氣放晴,沒看見有水,何必如此?”大家喧鬧著大聲說:“如果公堂上也有了水,百姓都全成魚鱉了!”大家吵嚷不止。縣令無法,才答應乘坐轎子下去檢查水情。大家說:“我們這些農夫都是能肩扛手抬的,不用勞動轎夫。”于是挾抬著轎子行走。
來到東門外邊,環顧四面盡是大水,如同江海一樣,無邊無涯。曲折綿延行走了幾里,把縣令拋棄在野地里,眾人四散走開。縣令精神恍惚,不能移步。天晚了,衙役們才撐了竹筏來到,把縣令載了回去。
這篇筆記中的縣令,其昏庸可謂至極矣。民間故事中有“糊涂神”,玉帝派他下界查看雨水是否下足了,他一路筋斗翻到地上,恰巧腦袋碰著了山頭,他就馬上回去向玉帝報告說:下界的土地還硬得象石頭呢!于是玉帝就繼續降雨,直到大地成一片汪洋。歷史上也有昏庸皇帝,人民餓死了,他反問“為什么不吃肉?”這個縣令就是類似的角色。大堂上沒見水淹,就是沒有水災!作者捕捉到了這個典型情節,足可使這縣令的形象千古“流芳”了。
本篇的重點還在于記述農民的不滿和反抗。縣令不顧百姓死活,不肯發放賑濟,而且認為“未見有水”,這才激怒了百姓。當然他們的反抗還是有限度的,他們只是針對“未見有水”的昏話,特意將縣令丟在野外的積水中,“四顧如江海,罔有涯涘”。用這種辦法給他以懲罰。作者顯然是同情農民的,是贊賞這種懲罰的。”“邑令惘惘,不能移足”的狼狽相,正包含了作者對這類昏官的諷刺、嘲笑。
小說精于選材,從生活中截取一個剖面,通過這個剖面,把封建社會官與民的本質關系揭示出來,表現出作者深刻的思想。
小說幽默生動,運用對比手法,把災民與縣令放在一起,使聰明者愈顯其聰明,昏庸者愈見其昏庸,對深化主題起到很好作用。
上一篇:戴十妻梁氏
下一篇:招提琴精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