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復興 【本書體例】
邯鄲淳
邯鄲淳(公元131?至222年?),一名竺,字子叔,潁川(今河南禹州)人,三國時文學家,官博士給事中。著有《笑林》三卷,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笑話集。魯迅先生高度評價《笑林》:“舉非違,顯紕繆”,是“后來俳諧文字之權輿也。”(《中國小說史略》)
漢世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惡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營理產業,聚斂無厭,而不敢自用。或人從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自堂而出,隨步輒減,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復囑云:“我傾家贍君,慎勿他說,復相效而來。”老人餓死,田宅沒官,貨財充于內帑矣。
(選自《笑林》)
漢朝有個人,年紀老了沒有兒子。他家里很富裕,生性卻吝嗇異常。他穿的是破衣舊衫,吃的是粗茶淡飯。他每天天不明就起身,深更半夜才就寢,經營管理家產,聚斂錢財沒個滿足,但自己卻舍不得花用。有個人來求他借錢,他不得已才走進內室,取出十個錢從堂屋出來,隨走隨著把錢一個個地減少,等到了外面,只剩下了五個錢。他不忍心地閉著眼睛把錢遞給那個人,緊接著又囑咐說:“我已經拿出全部家當資助你了,千萬不要給別人說起,免得他人也跟著來借錢。”不久老人死去,田地房屋沒收入官府,錢財收歸國庫了。
本文是一篇諷刺小品,也是一則笑話。笑話作為一種短小精悍的文學樣式,絕大多數是揭露和譴責某些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中具有普遍意義的不良現象和不良傾向。
作品以嚴肅的態度、幽默的手法嘲笑、諷刺了一個貪婪得“聚斂無厭”而又吝嗇得“不敢自用”的守財奴形象。這個貪婪的老頭,“惡衣蔬食”,連借錢給人也要隨走隨減,最后只落了個“田宅沒官,貨財充于內帑”的結局。它沒有說教,而是“以笑話醒人”,讓人們在輕松愉快中得到啟發和教育。
“笑話”大多是勞動人民自己直接參與創造的,它所表現的事物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為人民所理解和接受。它所諷刺的對象,也就是人民情感中所憎惡的東西。本篇僅一百四十余字,卻以極精簡的筆墨,借助高度夸張和突出刻畫的手法,選擇和抓住了漢世老人最富于特性的“不得已”借錢的細節和動作,維妙維肖地活現出了一個愚昧、貪吝的守財奴的形象。他取出了十個錢準備借人,卻又“隨步輒減”,最后僅剩下一半,還要“閉目以授乞者”,露出了不敢看、舍不得的樣子。多么生動而出色的細節描寫呀。由此,我們不由地聯想到古典戲曲《看錢奴》中的賈仁,往外拿錢時先說:“開庫”,再叫“兜著”,似乎要大出手了,最后拿出來的卻是只夠買一個泥娃娃的爛鈔票,還說:“一貫鈔上面有許多的‘寶’字,你休看的輕了。”兩人何其相似,實乃異曲同工。這自然會引起人們的開懷大笑,收到無情揭露的效果。當然,它的意義恐怕也并不僅僅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笑料而已。
上一篇:求仙草
下一篇:江東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