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在中國倫理的諸多德目之中,『廉』是極受褒揚的道德修養,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四維八德之一,是對士人,尤其是對官吏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入仕為官者的基本操守。『廉』作為為官者之品德(官德或政德),有清正、儉樸、明察等多重涵義。
從中國倫理的發展軌跡來考察,『廉』是春秋戰國之際的產物。西周以前,中國倫理還沒有具體的德目,當時所謂的「德」主要包含「敬天」、「保民」兩項內容。春秋戰國時期,講學著書風氣大盛,各派學術思想飛躍發展,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各派思想家根據社會的需要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德目進行道德教育。諸如孔子提出了『三達德』,管子提出了『四維』,墨子提出了『四行』,孟子提出了『四端』,中國倫理中個體道德的一些重要德目才正式問世。如『三達德』包含的智、仁、勇,『四端』包含的仁、義、禮、智。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儒、道、法、墨等主要學派,在著述中均已開始論及『廉』德及相關的道德教育。儒家政治學說的核心是實行『仁政』,其中就包含了清正廉潔的內容。儒家以『禮義廉恥』為準則的政治文化,是以廉德為核心的廉政文化,是中國古典政治中廉政文化建設的發端。
73
【解讀】
官吏的廉潔與否,是關系到政權存亡、國家興衰的根本問題。歷代有遠見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官吏的廉潔問題,把廉潔問題看作是關系到政權鞏固、國家興衰的根本問題。
春秋時期管子非常重視禮義倫理在治國安民中的作用,最早將“廉”作為立國綱紀。他在開篇《牧民》中開宗明義,提出了著名的“四維”說,把禮、義、廉、恥四種道德看作治國的四個綱,故名四維,其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以禮、義、廉、恥為維系國家生存發展的根本道德,成為歷代儒家的重要政治倫理思想。而四德之中,“廉”實際上處在核心地位。
【原文】
國有四維①,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出自《管子·牧民》
【注釋】
①維:原指系物的大繩。四維,系在網四角上的繩索,借助四維,網的綱、目才能提得起來。這里指治國的綱紀準則。
【譯文】
國有四維,缺了一維,國家就傾斜;缺了兩維,國家就危險;缺了三維,國家就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傾斜可以扶正,危險可以挽救,傾覆可以再起,滅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么是四維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有禮,人們就不會超越應守的規范;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有廉,就不會掩飾過錯;有恥,就不會趨從壞人。
74
【解讀】
從西周開始,我國各個朝代都有一套考核官吏的政績及其清廉的標準。從以上考核官吏政績的六條標準來看,都離不開一個“廉”字,體現了“廉”是為官之本和考核之要的基本精神,這對今天我們考核任用干部不無啟發借鑒意義。
中國古代的君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很注重官吏的清廉。專講古代禮制和官制的儒家經典《周禮》對官吏之廉德有一個很全面的說明,即所謂“六計”(從六個方面去考核):“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就是說,考察官吏政府有六條原則,并以此來裁判其政績好壞;六條中以廉潔為根本,只有做到廉潔,善、能、敬、正、法、辨才有意義。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干、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
【原文】
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出自《周禮·天官冢宰》
【譯文】
用評判官府的六計來判斷群吏的政績:一是否廉潔并且善于辦事,二是否廉潔并且推行政令,三是否廉潔并且謹慎勤勞,四是否廉潔并且公正,五是否廉潔并且守法,六是否廉潔并且明辨是非。
75
【解讀】
墨子不是官,可是,他卻為為官者、執政者留下了許多廉政格言。一代偉人毛澤東給予墨子很高的評價。毛澤東說:“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墨子“高明”的地方很多,他通讀上古圣賢之書,推崇大禹身體力行的精神,寧愿自苦,也要為天下人造福。他非常重視廉潔,說:“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他把廉潔放到第一位,認為廉潔是一個君子首先要恪守的品質。他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為官者必須勤儉節約,嚴于律己,這樣才能興國富民,否則,如果鋪張浪費,一味享樂,就會走向敗亡。為官者要完善自我,“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處處為百姓著想,清正廉潔,才能做一個好官。
【原文】
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
——出自《墨子·修身》
【譯文】
君子處事的原則是,貧窮時要表現他的廉潔,富足時要顯示他的義氣,生時被人愛戴,死時為人哀悼,這四個方面不可虛假,而且要反身自問是否有虛偽之處。
76
【解讀】
“廉”字的本義是指堂的邊沿,古人居室多在堂上,《漢書·賈誼傳》說“廉遠地則堂高”正是廉的本義。廉狹窄、挺直而有棱角,古人每每用以借指秉公無私、臨財不茍取之德行。當好官就要公正、清廉,“公生廉,廉生威”。官員在工作中只要不含私心,做事清廉,就能夠在群眾中樹立起威信。
《菜根譚》是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語錄體,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的表白。作者以“菜根”為本書命名,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
【原文】
居官有二語,曰:惟公①則生明,惟廉②則生威。
——出自明朝·洪應明《菜根譚》
【注釋】
①公:公平,公正。
②廉:廉潔,清廉。
【譯文】
為官有兩句名言:公正才能明察秋毫,廉潔才能使人敬畏。
上一篇:《誠》文化國學經典解讀
下一篇:《樂》文化國學經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