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9】技術賦權:中國的互聯網、國家與社會
(鄭永年著,邱道隆譯,東方出版社,25.4萬字,2014年4月第1版,45元)
△7章:[1]技術賦權的政治學:科學與民主;[2]信息技術、民族國家建設和社會運動;[3]監管機制;[4]互聯網、政治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5]互聯網、公民參與和公信缺失;[6]互動戰略、集體行動和政治結果;[7]信息技術、國家-社會轉型和政治變革。
〇鄭永年(1962— ),浙江省余姚市人。
〇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互聯網的發展能夠在國家和社會之間相互進行賦權和改造。這本書發現有四點:一、互聯網對國家和社會都進行了賦權,因為這二者都從互聯網的發展中受益。國家能夠利用互聯網來提升它的治理,而提升了水平的治理則能夠對社會有益。二、互聯網的發展產生了分權的效果,也就是說,它的益處以分權的方式擴散。即使存在著“數字鴻溝”,但互聯網的發展不僅使中間階層和上層階層受益,也有助于中下階層努力改善自身經濟和社會福利。三、互聯網為國家和社會靠近(或擺脫)對方創造了一個新的基礎結構。四、互聯網在國家和社會之間制造了一種遞歸關系,相互改造二者之間的互動。換句話說,國家和社會在互聯網的互動,最終重塑了國家和社會。
〇互聯網如何影響國家、社會以及國和社會之間的互動。
〇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對國家和社會來說都是一個有效的工具。對社會群體而言,它是組織集體行動的一個工具。國家和社會在互聯網公共空間里的互動,改造著雙方,并為中國的政治變革提供了動力。
〇現代民族國家的世界體系主要是由于歐洲國家的擴張塑造的。現代國家制度的一些關鍵特征:政治權力的集中、國家管理的擴大、領土規則、外交體系正規軍的出現、常備軍——成為全球秩序的普遍特征。
〇對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來說,技術是最根本的,一個國家的發展政策必須擁有明確的戰略支撐,技術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本土化,并使技術在整個制度中擴散。
〇國家塑造為社會運動創造了機會。根據塔羅的觀點,現代國家建設包含了三個基本的國家政策:發動戰爭、征集稅收和提供食物。
〇大多數政權都難逃社會力量推翻的命運。
〇領導人個人的政治野心必須控制在黨的利益范圍里。
〇哪里有政治,哪里就會有權力斗爭。權力斗爭不太可能導致政權崩潰,但是可能會導致政治自由化。
〇改革開放政策、市場經濟、全球化、資本主義和階級分化都是中國政權變革的孕育力量。所有這些力量,再加上現代信息技術,都能夠產生政治變革的重要動力,并最終為中國的政權改革產生重要的動力。現代信息技術的政治影響正在展開。
(2021年3月26日下午閱畢)
上一篇:國學問答
下一篇:圣經·領導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