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無求品自高
季先生語錄:
社會上總會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這樣的人往往要栽大跟頭的。對他們來說,“知足常樂”這句話就成了靈丹妙藥。
清代林則徐曾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迸c他同時代的陳伯崖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彼麄兌紡娬{“無欲”、“無求”,即對待名利能淡然處之,寵辱不驚,順勢而為。
縱觀人世凡塵,誠如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一樣,名利之心,人皆有之,概莫能外。即便是受到嚴格、繁瑣的戒律的束縛的“出家人”,很多也不能完全超脫。而現實生活中,爭名逐利的現象更是數不勝數。比如官場上貪污腐敗,學術界的欺世盜名、沽名釣譽等,無不屬于“有欲”、“有求”的表現。
“有欲”、“有求”乃人之常情,只是,令人擔憂的是,有的人,在名利的誘惑面前,會做出以權謀私、損公肥私的事,稍有一點小權利,就使詐。更有甚者,貪得無厭,走上貪贓枉法的歧途。生活中,為了名或者利而出賣自己的靈魂甚至是肉體的現象也不鮮見。也有人,為了錢財或名利,與人明爭暗斗,最終讓自己一錯再錯,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而這,就是欲與求過度、過剩的表現。不但會傷及無辜,敗壞社會風氣,也會給自己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最終讓自己成為名利的囚徒。所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自古以來,這樣的現象都處處可見。因此,古人會感慨:人到無求品自高。的確如此,不論是從人們的生活經驗來看,還是從因果關系來看,都是這樣的。
人們常說:知足者常樂。而“無求”和“無欲”不正是一種知足的表現嗎?正因為知足,所以才不會將自己拋入名利的角逐中,名利面前,不隨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會因眼下自己所擁有的身份、地位、財產、名譽等而感到滿足。無欲無求,身輕天下。俗話說,“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庇纱丝梢?,無欲無求的知足心態,是非??少F的。
從前有一個乞丐,有一次偶然在山中拾到一塊金子,親朋好友聽聞這件事,都前來祝賀。他卻沒有一點喜色,愁眉不展地說:“人家都說這山中有三塊金子,我才撿到其中一塊,那兩塊到底在哪里呢?唉!我怎么找都找不到!愁死我了。”
這就是不知足的表現。原本沒有金子,因此對金子日思夜想,終于偶然撿到了一塊,按理說,應該高興才是,而他,卻因為沒有撿到另外兩塊而憂愁。試問,要是這個撿到金子的人懂得知足的道理,他還會在貪欲中愁苦嗎?而他的貪心,正是那面折射他個人品格中瑕疵的明鏡。殊不知,知足常樂,人若無求品自高。否則,必將成為名利的俘虜。
還有這樣一則寓言,講一個漁夫在魚塘里釣魚,一名書生路過便向其請教釣魚的技巧。漁夫告訴他說:小魚餌只能釣小魚,大魚根本不理它。聽畢,書生便把魚餌做成小乳豬那么大,果然,大魚立即就上鉤了。書生望著自己釣上來的大魚,非常感慨地說:“魚兒啊,魚塘里的小魚小蝦你一輩子都吃不完,可你偏偏卻要吃大魚餌,結果葬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你這是為貪欲而死??!”
的確,倘若那大魚懂得知足,不求大魚餌,便能一輩子潛翔水底,暢游不息,怡然自得。而它貪吃大魚餌,結果被人類釣上岸,成為人類的“盤中餐”、“腹中物”。導致這悲劇產生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它本身的貪欲啊。
動物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呢?古往今來,無數事例表明,名利面前,知足者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所以季先生會奉勸人們不要“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要以“知足常樂”醫治自己的貪欲。做一個如陶潛般掙脫名利的束縛與擺弄,淡泊名利、無欲無求的人,如此一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寵辱不驚也是輕而易舉的事。
季先生不就是這樣的人嗎?他能滿足于自己已有的名利,不刻意去追求更多的名與利,更不會因為名利而丟失自己的信念與原則,相反,他謙虛地認為自己算不得“學術泰斗”,評不上“國學大師”,更談不上“國寶”,公然請辭這樣的冠冕。而從中,季先生高尚的品格也更令人敬佩。這就是一個真正的君子的所言與所行。若非君子,難以匹及。
人生中,我們應當懂得“人若無求品自高”的道理。名利面前,更應如此。保持“得失隨緣,心無增減”與“寵辱不驚”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才能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品行,鑄就美滿人生。
上一篇:人不能失掉笑
下一篇:人生低谷,不憤世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