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法式主義
印度中古時期印地語文學中流行的文學流派和思潮。由于法式主義主要表現在詩歌創作中,故又叫法式詩派。這一派詩人適應日益腐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大量寫作艷情詩,形式上追求艷麗的詞藻和新穎的表達方式。這一派的代表詩人有比哈利、德沃等,理論倡導者是格謝沃達斯。格謝沃達斯(1561—1621)出身婆羅門家庭,曾任一個封建主的宮廷詩人和太師。他的文學理論著作是《詩人所愛》,專門論述艷情詩的形式和寫作技巧。
法式主義要求按照規定安排顯示愛情的各種表情和動作,按一定的公式表現各種“味”,顯示修辭技巧。法式主義還因襲梵文古典文學理論后期流行的“女主角分類”和“女人各部的描寫”等程式化的形式主義理論。對作品的評論主要是以指出作品的“韻”、 “味”和修辭的優劣來證明作品好壞,而不論作品內容如何。
法式主義繼承了《舞論》開創的印度古典美學傳統,把“味”作為創作和鑒賞的中心。 “味”在古代印度美學中的內涵和實質為廣義的美。然而在古代印度美學中“味”是來自現實生活的,法式主義則完全拋棄了“味”的現實內容,而把傳統美學中的程式主義和形式主義大大發展了,成為極端公式化,極端形式主義的美學理論,法式主義流行于十七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其影響一直到二十世紀初。
上一篇:文藝美學研究·氛圍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法捷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