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
尺蠖是一種蛾的幼蟲。這種幼蟲的樣子有點像蠶,身子較細,約有三寸長,像一節四季豆,頭部和尾部都長有腳,蠕動的時候要將長在尾部的腳,移到齊近頭部的腳;這時候將頭部的腳再向前移去,如此反復,得以行動。而當頭部的腳和尾部的腳靠在一起的時候,整個身子,就呈彎曲狀,所以它前行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不斷彎成弓形再伸直的動作過程。
因此,《易·系辭下》里說:“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尺蠖這種幼蟲將身體彎曲起來,是為了伸長。引申來看,就是人在失意時要能忍耐,而在得志時能大干一番,總而言之,即要能屈能伸。
對此,南懷瑾先生認為,所謂“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就是前因后果。因就在果中,果就在因中,未來的事,也都在因果之中。就是“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其實質也是在告誡人們,能屈方能伸,沒有屈,難得伸。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
仔細看來,我們不難理解,人生路上,收獲任何一種成功之前,都難免會遇到各種阻滯,在困境中的我們,該如尺蠖般能夠“屈”;而在如意之時,那就趁勝出擊,大干一場。一句話,一個人若是要有所成就,勢必要能如尺蠖之屈。俗話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具體來說,就是逆境中,要“屈”,要能夠忍耐暫時的失敗;而在得志的時候,則要“伸”,即能夠意氣風發地大干一番。這才是大丈夫所為。
所以,南先生認為,當將軍的五個條件是:牛一樣的健壯,狗一樣的下賤(指能屈能伸),狐貍一樣的狡猾,猴子一樣的精明,魔鬼一樣的魅力。
生活中,又何止要成為將軍才需要能屈能伸?只要你想有所作為,勢必得學會能屈能伸。漫漫人生路上,一個人若能做到能屈能伸,便能做到忍辱負重。最主要的是,大風大浪面前,內心總能保持平和、鎮定與坦然。這樣的心態,才是真正能使一個人成長、立于不敗之地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逆境中,才能以長遠眼光看問題,而不是在失意的泥沼里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在順境中,亦能抓住時機,大步向前走,而不是沉溺于某些小成就而洋洋得意,甚至不思進取。
誠如王鳳儀所言:“常聽人說:‘大丈夫能屈能伸’。怎么叫能屈能伸呢?我以為遇著愚人,能低在愚人底下,把他托起來,才算能屈;遇著高人,志向要超過他,不被壓住,才叫能伸。”
中國有一句俗話說,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在權勢、地位、實力、機會等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歷史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近代的曾國藩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事實上,正是因為曾國藩能屈能伸,他才能成就其名聲威望和功績。
曾國藩有一句名言:“打脫牙,和血吞”。正因為他有如此韌性,多年來,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蔑視甚至侮辱,他都能“屈”,能往肚里吞,能暗自發奮,致力于圖強,再覓求和等待“伸”的機會。
1854年,在仔細分析了湘潭戰場的重要性之后,曾國藩決定會戰湘潭。由于湘軍的兵力占了優勢,而太平軍主帥林紹璋本人“無大本領”,指揮不當,使太平軍完全陷于被動挨打的局面。
結果,太平軍在湘潭之戰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慘敗,清廷特別強調這一勝利的影響:“自粵逆稱亂以來,未受大創,湘潭一役,始經兵勇痛加剿洗,人人有殺賊志矣。”
可是,當時有很多同僚,對曾國藩發動湘潭之戰都是持反對態度的。即便后來獲得勝利,他們還是冷嘲熱諷,因為岳州、靖港兩次作戰中,曾國藩慘敗而歸。盡管如此,曾國藩并不怨天尤人,而是趁勢優化自己的部隊,以便日后作戰。
曾國藩回到長沙以后,咬牙立志要發奮圖強,對于岳州、靖港兩次戰役的大失敗,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認真地總結了慘痛經驗教訓,發現并且努力克服自己的弱點,不斷為湘軍日后作戰積累經驗。
除此之外,曾國藩針對軍隊中存在的缺點,還對部隊進行了整頓。他堅持兵貴精而不貴多的原則,依據勇于戰斗與否,決定士兵的去留。從明賞罰、嚴軍紀做起,凡潰散之營便不再召集,營哨兵勇一律裁去不用。
經過這么一番整軍以后,湘軍面貌一新,能戰能守,這與曾國藩能屈能伸的品質是密不可分的。
在以后的家信中,提到這段往事時曾國藩寫道:“然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嘗謂余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訣……岳州之敗,靖港之敗……蓋打脫牙之時多矣,無一次不和血吞之……唯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
正因為如此,所以,曾國藩才能成為一個如南先生所說的“將軍”。一個在逆境中能保持頑強的意志力和無限的忍耐力的人,才能走出困境,抓住勝利的時機;才能如曾國藩自己所說“凡事皆有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這樣一來,才能在順境中,更加圖強增志,進而取得更高的成就。
實際上,能屈能伸是一種交際之道。生活中,不論是為人,還是處世,我們都應該做一個能屈能伸的人。盡管南先生提出的條件看似很苛刻,盡管曾國藩的韌性讓人難以望其項背,但是,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要抬頭挺胸地站在人前,就必須學會能屈能伸。
上一篇:知人善任,方可人盡其才
下一篇:作繭自縛容易錯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