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是詩歌的一種。古時的詞是根據詞調的要求填寫配合音樂以歌唱的,所以唐、五代時多稱為曲、雜曲或曲子詞,而詞則是這種詩體的后起的簡稱。詞有許多別名,如詩余、長短句等。詞分小令和慢詞(長調)。
關于詞的起源,目前尚無定論。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詞體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詞是適應歌唱的需要而產生的。南朝梁代沈約、蕭衍等所寫的《江南弄》已具有詞的芻形。至唐代,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擴大,音樂有了較大的發(fā)展。由于胡樂(西域音樂)的傳入,曲調也隨之增多,并在宮廷和民間廣為流傳,豐富了民間原有的樂曲。這一切,為詞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最早的詞是從民間產生的,在敦煌發(fā)現的曲子詞有一百六十多首,絕大多數是民間詞。較著名的敦煌曲子詞有《望江南》(“莫攀我”)、《菩薩蠻》(“枕前發(fā)盡千般愿”)等,反映妓女的屈辱不幸或歌吟忠貞不渝的愛情。敦煌曲子詞大多產生于唐玄宗至五代時期。這些詞較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語言清新,風格質樸,生活氣息濃厚,在詞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盛唐以后,產生了文人詞,較早學習民間詞的形式而寫詞的作家有李白、韋應物、白居易、王建、劉禹錫、張志和等。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長相思》(“汴水流”),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劉禹錫的《竹枝》(“山桃紅花滿上頭”),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等都是優(yōu)秀作品。其中,白居易和劉禹錫的詞不僅數量較多,藝術上也已成熟,已具有了后世詞作的格調。在這些作家的影響和帶動下,至晚唐五代,文人依曲填詞已蔚成風氣,詞這種藝術形式又有長足的發(fā)展與進步,出現了溫庭筠、李煜等寫詞的名家。
上一篇: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下一篇:詩大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