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繭自縛容易錯失幸福
有一副拆字對聯,上聯為:“鴻為江邊鳥”,下聯是“蠶是天下蟲”。顧名思義,天蟲湊成蠶字。我們都知道,蠶幼年時是一種小青蟲,胖胖的,整天埋頭吃桑葉,慢慢身體變白,過一個月左右時間開始吐絲、作繭,再過一個月左右時間便破繭成蝶。后來人們借蠶的作繭自縛指使自己受困。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常常如蠶一般捆綁自己,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比如煩惱,本是沒有的,偏偏我們自己放不下,想不開,于是煩惱便總在心頭、在腦際縈繞徘徊。又如,本來不愁吃不愁穿,但是非要走上賭博的道路,輸得妻離子散,最后一無所有,致使人生陷入極度的困境之中。這不也是自尋煩惱作繭自縛的表現嗎?
人生短短幾十年,一個人若總是自尋煩惱,作繭自縛,那是難以有所成就的;就算有所成就,其成就也是有限的。要知道,有的蠶可以破繭成蝶,但也有永遠都破不了繭的蠶。如此一來,要超越自我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南懷瑾先生說:“要做一個自我超越的人,就必須擺脫世俗的枷鎖,否則很容易為名利所困。為名利所困的人是很難超越世俗的。淡泊名利是一種態度,是一種人生哲學。”
為名利所困,也是人們作繭自縛的一種表現。南先生說:“好名好利,是人心的根本病根,賢者也難免。”事實表明,名利可得,但是也難得,特別是好名好利。誠如清代詩人吳梅村說的:“飽食終何用,難全不朽名。”
南先生認為,成名與不成名,實在沒有什么道理可言。關于這一點,南先生講了這么一個故事:
據說,晉朝劉勰是在和尚廟里長大的。當年他想成名,于是寫了一篇文章,去拜訪當時很有名的大文豪沈約,希望他能舉薦自己。沈約瞄了一眼他的文章,便把它放在了一邊,冷冷地對他說:“年輕人,還早呢,你得慢慢來。”這話簡直就是一盆冷水,冷冰冰地潑在劉勰頭上,這讓他很受打擊。但劉勰還是一聲不響地回去了。
半年之后,劉勰把原來那篇文章稍作改動,然后又去找沈約,說,這篇文章是一位古代大文豪的絕世之稿,很幸運,被他找到了,于是特地來請教沈約。沈約接過稿子認真地讀了起來,一字一嘆,連聲叫好。等沈約讀完了,贊美了半天,劉勰才說:“這就是半年前我送來給您看,結果您說不好的那篇文章呀!”
由此可見,成不成名,好像沒有很大的區別。事實上,很多時候,成不成名,機遇、時間等都是關鍵因素。所以,人生旅途中,我們不必為名利所困,以至于讓自己陷入困境之中,不僅可能給心靈套上了枷鎖,也可能讓身體為之勞累。這實在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而對于整個人生的發展,也會產生很大的阻礙作用。所以,南先生強調,要超越自我,就得解除世俗的枷鎖。
居里夫人也曾說過:“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決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的確,歷史上很多人都在追名逐利的路途中迷失了自我,甚至斷送了大好前程。比如,有很多文人希望自己能盡可能多地留名于后世,于是“奮筆疾書”,結果不過是一種文字的堆砌,反而褻瀆了文學。最令人痛心的是,其自身的才具也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慢慢喪失了。
結果,不僅可能一事無成,最主要的是,其本人可能還會因為得不到某些預期的結果,而陷入極大的痛苦當中,甚至因之而沉淪、墮落,久而久之,還可能會影響其對生活的態度,甚至失去對生活的信心。試想,為名利所困,以至于身心疲憊,這樣的人生會幸福嗎?這樣的生活會讓你感受到快樂嗎?這樣的心情能讓你看到世界的精彩嗎?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生活中,我們要看到,作繭自縛容易錯失幸福。要幸福,就要卸下心靈的枷鎖,放下對名利的癡迷,珍惜眼下所擁有的,淡泊而明志,寧靜而致遠,做一個簡單而又快樂的人。
上一篇: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
下一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