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氣度:推功攬過
《論語·雍也》中記載著這么一段話: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在一次戰役中孟之反打了敗仗,撤退時他走在最后,拒敵掩護撤退。快要到城門的時候,他才趕緊用鞭子,抽在馬屁股上,超到隊伍前面去,然后告訴大家說,不是我膽子大,敢在你們背后擋住敵人,實在是這匹馬跑不動,真是要命啊!
對于這段話,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指出,這表明孟之反的修養非常高,不自己表功,反而立身自處,主動攬過,以保證軍隊順利撤退,保全一兵一卒,以免損及國家。所以,南先生和孔子一樣,非常贊賞孟之反。
南先生之所以稱贊孟之反,是因為作為一個將領,一個領導,孟之反是一個有功卻推功攬過的人。這對于任何一個領導來說,都是應該做到卻又是難以做到的事。但是,孟之反卻在兵荒馬亂中,不顧自己的安危,做到了推功攬過。誠如南先生所說“在戰場上打了敗仗,哪一個敢走在最后面?就是平常走夜路,膽小的也先跑了,怕后面有鬼。打敗仗比這還可怕。孟之反則不同。“奔而殿”,叫前方敗下來的人先撤退,他自己一個人擋在后面。然后告訴大家說:‘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可見,推功攬過是一種領導藝術,這樣的氣質和氣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一個領導若是只想著為自己表功,不顧及下屬的領導,從當下來看,他可能會為自己爭得一些名利錢財;但是,從長遠來看,是非常不利于其發展的,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失去人心的領導,遲早會被下屬罷免。而若是能雅量容人,推功攬過,便能做得到能屈能伸。這樣的領導,是深得人心的領導,在部下心中能樹立極大的威信,大家也都愿意服從他的指揮和領導。
說到推功攬過的領導,歷史上有個人值得一提。這個人是晉國時候的一名叫李離的獄官。有一次,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于沒有取足證據,而偏聽了下屬的一面之詞,致使一個嫌疑者含恨冤死。等到事情的真相水落石出之后,李離內心非常愧疚,向晉文公請示,要以死謝罪。
晉文公一聽,寬慰他說:“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你的下屬,不在你。事已至此,愛卿,不必過于自責。”
李離說:“我拿俸祿的時候,沒有與屬下們分享。我當官,也沒跟屬下們一起當這個官,現在犯下這樣的錯誤,如果將責任全部推到自己屬下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來?”
說完,李離便伏劍而死。作為一個領導者,推功攬過能至此,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李離以死攬過的精神,是令人深深為之折服的。工作出現了錯誤,并不把全部的過錯都歸到下屬的身上,而是以身作則,將過錯攬在自己身上。這樣的領導,才是真正的領導,有擔當,有高度的責任感。
事實證明,推功攬過并不是使自己吃虧、受罪,而是使自己獲得人心的最好方式。在危難中,作為領導,把下屬的過攬過去,這對下屬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那種深埋內心的感激,會幻化成一股無形的向心力。自古忠臣,也常常源自君主的推功攬過。
當然,推功攬過不等于包庇。與包庇不同的是,推功攬過,是在堅持一定的原則的前提下,為了解決問題、攻克艱難而主動為下屬扛起責任,給他們成長與鍛煉的機會。
講到這,我們就更能明白南先生贊賞孟之反的緣由了。作為一個領導,若想得人心,管好人,推功攬過是不可或缺的一門訣竅。
上一篇:在“特立獨行”中“鶴立雞群”
下一篇:不受磨煉不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