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麟解
獲麟解
唐·韓愈
【題解】
獲麟,相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在西部大野狩獵,叔孫氏的御者子鉏商獲麒麟,以為不祥。作者在文中通過對麒麟的述說,委婉地表達了對封建社會人才不被賞識和理解的感慨,以及對圣明之主的幻想。
【原文】
麟之為靈,昭昭也[126]。詠于《詩》,書于《春秋》,雜出于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然麟之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127]。其為形也不類[128],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
【注釋】
[126]昭昭:知道,明白的意思。
[127]恒:常。
[128]不類:不好歸類,不倫不類。
【譯文】
麒麟是靈獸,這是眾人皆知的事。《詩經》里有歌頌,《春秋》里有記載,它還間或出現在各種傳記和百家之書中。即使是婦女和小孩,也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但是,麒麟作為一種動物,不能在家里畜養,世上也不常見。麒麟的外形也不同于其他動物,不像馬、狗、豬、豺狼、麋鹿那樣好歸類。既然這樣,即使有麒麟出現,也不知道它就是麒麟。
【原文】
角者吾知其為牛也,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為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129]。
【注釋】
[129]宜:應該,可以。
【譯文】
看到長角的,就以為它是牛,看到頸上長毛的,就以為它是馬。看到像狗、豬、豺狼、麋鹿的,就以為它是狗、豬、豺狼、麋鹿。唯有麒麟我不能辨識,因為不能辨識,所以看見麒麟時把它視為不祥之物也是可以的。
【原文】
雖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之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又曰: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譯文】
盡管如此,麒麟的出現,必定有圣人在位掌權,麒麟是為圣人而出現的。圣人是一定能夠辨識麒麟的。這樣看來,麒麟果真不是不祥之物啊。有人說: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為它的德行而不是外形。如果麒麟出現在圣人不在的時候,那么麒麟被視為不祥之物也是可以的。
【評析】
文章借“不祥”二字,開篇就點明麒麟是吉祥的象征,肯定了麒麟的存在;接著寫麒麟不同于其他動物,若不被辨識就會被視為“不祥”;然后寫麒麟之所以為麒麟,是依靠其德行而非形貌,更讓人難以辨識,也更易被視為“不祥”。
本文名為寫麒麟,實則自喻,著重說明麒麟出不逢時,不為世俗所辨識、認同。暗喻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同時也反映了杰出人才非但得不到賞識反而遭受歧視,含蓄地表達出自己無可奈何的辛酸與悲憤。
上一篇:《古文觀止·縱囚論》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