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南宋大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出生前十三年,北方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童年是在亡國的苦難中度過的。21歲時,他組織了二千多人參加了濟南農民耿京領導的抗金義軍。后耿京被叛徒所殺,辛棄疾率五十人直馳入金營,把叛徒擒拿置馬上,率萬余人長驅渡淮歸南宋。南歸后,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論》和《九議》等奏疏,具體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駁斥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陳述抗金的主張和計劃,力圖恢復中原,統一中國。但意見未被采納,本人也不被重用,只能長期在外地做地方官。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曾做過打擊豪強、救助饑民、組織防御金人入侵的隊伍等有利于民的好事,也鎮壓過農民起義軍。后遭主和派彈劾而落職,43歲起退隱于江西上饒的帶湖,直至去世,其間只到福建、浙江等地短期做過官。有《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的生平對他的詞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有直接的影響。他不僅是杰出的詞人,而且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尖銳的民族矛盾中,他堅持抗敵復國和政治理想,并培養了自己的愛國熱情和軍事才干,對形勢有客觀而清楚的認識,對祖國的統一極為關心。這跟他詞作中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一致的。辛棄疾在朝廷內始終受主和派的排斥和打擊。遠大的政治理想和孤危的政治地位的矛盾,使詞人滿腔憂憤,也使他的詞交織著種種復雜矛盾的心情,使他的詞形成了豪放的風格,同時帶有較濃重的蒼涼、雄奇、沉郁的色彩。
辛棄疾有詞六百多首。代表作有《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青玉案·元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辛詞的主要內容是表現詞人的愛國思想和戰斗精神。有的詞,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等,或寫閱兵練武、沙場點兵,或憶早年抗金、突圍南渡,直接地反映金戈鐵馬的戰斗生活,歌頌抗金復國的武裝斗爭,正面地表現殺敵報國的愛國豪情。有的詞,如《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借登臨懷古,表現對茍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強烈不滿并抒發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此外,辛棄疾也寫過一些反映農村生活和自然景物的詞,《清平樂·村居》、《西江月》等歷來為人傳誦。辛詞中有的作品流露了老莊的消極思想和其他的庸俗思想,表現了詞人世界觀局限的一面。
辛棄疾詞對南宋人民的抗金斗爭產生了鼓舞作用,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在當時頗有影響。每當民族危亡之際,辛詞往往成為愛國者的思想武器,南宋后期的劉克莊、金代的元好問、清末的梁啟超都是辛詞的欣賞者和推崇者。
上一篇:辛亥革命
下一篇:辛棄疾詞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