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讀書,修養
有人問南先生:“您的學問從哪里來?”南先生直言相告:“我是從幼少開始,親身經歷新舊各種讀書的教育法,現在已經活到九十多歲了。從十二歲起,一邊做學生,一邊代老師上課。以后又經歷過文的、武的,在世的、出世的,中國的、洋式的各種教育方法,都做過學生,也都當過老師……”
南先生幼年時,是在私塾中度過的,當時老師讓他們背四書五經。等到“五四運動”時期,南先生又受到新學派思潮的影響。而南先生本人自小又非常好學,除了在學校接受教育以外,他還自學,讀了很多很多書,有儒家的,有道家的,有佛家的,有墨家的,甚至還有武學方面的。古今中外,幾乎無所不讀。正因為如此,南先生才能成就他現在的學問。但是,據南先生自己說:“常有人問我,為什么能有這么好的學問,我都實實在在告訴人家,這都是我十三歲以前熟背這些古書的結果。”
如此看來,南先生的學問主要是從書本里來,并且是從有價值的古書里來。當然,我們今天讀書已經不再像南先生那樣,從小就開始將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多讀書還是能做到的。
因此,我們若要提高自己的學問,那就要多讀書,并且多讀好書。必要的時候,甚至要背下來,記在心里,不知道哪一天,就從自己的嘴里說了出來。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就是這個道理。
那么,我們多讀書,不斷增加自己的學識,為的是什么?難道為的只是提高自己的水平嗎?其實不是,就像前面一節說的,讀書,不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為了修身養性,為了明理,為了明志。換句話來說,讀書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
誠如我們所了解的,人有很多種形態,會形成各種不同的“人格”。而區分不同的“人格”的主要標準便是個人的修養與內涵。
從我們的生活經驗來看,個人修養與內涵和學問的關系,不一定是正比關系,但是,一般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說,一個人的學問越高,其自身修養也越高,而其個人內涵也越豐富。
依此來說,要提高個人修養、豐富個人內涵,我們就要通過讀書來不斷提高自己的學問水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自身的修養有所提高,而自己的內涵,也能因從書中所獲得的學問而豐富。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態去讀書,才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呢?
對于這一點,南先生指出:“平常人談到修養的問題,很喜歡引用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借鑒南先生的分析來看,“非淡泊無以明志”,指的是養德方面;“非寧靜無以致遠”,指的是修身治學方面;心境寧靜才能求學,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
由此可見,擁有寧靜的心境,才能“致遠”,才能求得高深的學問。不然,不僅求學膚淺,甚至可能將智慧和學問歪曲、濫用,而且個人修養也無法提高,又何談豐富個人的內涵呢?
何以見得?
南先生認為,我們中國人的修養,力戒驕傲,即一點不敢驕傲。中國文化的修養,不管有多大學問、多大權威,一驕傲就容易招致失敗。所以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到過“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一個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學,有周公的成就,假如他犯了驕傲和很吝嗇不愛人的毛病,這個人就不值一談了。
事實上,真正讀書多的人,特別是讀的好書多的人,其內心是非常寧靜的,也是非常謙虛的。他們也曾有脾氣,也可能會驕傲,可是他們的棱角,在讀書的過程中,在他們的學問不斷地提高的過程中,慢慢被學問磨平了。如此一來,為人處世,也便能夠做到明理、明志了。
可見,學問越高的人,個人修養也越高。因此,我們應該勤于學習,多看書,多讀書,特別是好書,不僅要讀,還要精讀。久而久之,我們的個人修養也便在讀書的過程中,因學問和知識的增長而獲得提升。
而之于人生,個人修養問題是個持久的大問題。因此,我們要不知老之將至,常讀書,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和學問,而這正是圓滿個人人生的一種大智慧,不可不知。
上一篇:摒棄李斯的“鼠目寸光”——小人得志
下一篇:不知老之將至,學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