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庫申
維克多·庫申(VictorCousin,1792—1867) 法國哲學家、美學家。曾任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校長,在法國王政復辟時期,曾任國民教育大臣。庫申在哲學上屬唯心主義,他自稱其哲學體系為折衷主義。其哲學著作主要有《哲學片斷》、 《十八世紀哲學史》,《論康德的哲學》等。他還曾撰有《正義與仁愛》一文,攻擊社會主義。他的涉及美學和藝術的哲學著作主要是根據1818年他在巴黎大學舉行的論真善美講座整理出版的《論真善美》一書。此書,曾多次修改再版。當時的唯心主義學院派為此書而把1818年視法國美學革命和法國美學創建的的開始。
庫申認為,美的領域比物質世界更為廣闊,它是整個自然界的、心靈的、人的才能所及的領域。在這個領域里,他把美分為物質美和心靈美,心靈美包括智性美和道德美,而物質美是“心靈美的符號”,是“智性美和道德美的外殼”。對這些美,他又歸納稱之為真實美,同時認為在這個真實美之上還有理想美。他說“人越接近理想,理想又不斷后退”,所以理想美的“終點在于無極,也就是說,在于上帝。”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也是“最完善的美的根源”,是一切美的根源。藝術在于表現理想美,然而對于孕育理想的人來說,自然形象的美永遠不能完美地表達理想、表達上帝,只有道德的美才植根于上帝那里的理想美。所以他說,正義和慈愛的人才能完成天下最美的事業,行善的人,才能以他的特殊方式成為最大的藝術家,藝術的想象也就是“實現道德完美的偉大工具”。
對什么是美和美感,他反對“感覺論”,認為“感覺是一個相對的、變化無常的官能”。以感覺論美,就會無一事物是美,無一事物是丑,因此美不是愉快,不是取悅于官能的東西,美感也不是官能享受的欲望。藝術家只有打動心弦,而不是眩惑五官,使情感提升為熱情,才能獲得藝術上的成功。對審美活動,他主張無利害判斷,認為美不是效用,效用不是美的基礎,相比之下。方法的合目的性即“合適”更接近美的定義,但也不是美。庫申不承認美和愉快、效用的同一性,實際上是用物質的美、智性的美和道德的美取而代之。
庫申的美學思想同他的哲學思想一樣,是調合折衷的產物,一方面注重對客觀的美的事物和現象的分析,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以一種唯心主義的方法予以解釋。難怪意大利哲學家、美學家克羅齊說他不過是拾康德牙慧而已。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庫爾貝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