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美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迷惘的一代”*和意識流*小說的重要代表作家,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
福克納生于密西西比州新阿爾巴尼城。曾祖父是莊園主,到他父親時家道衰敗。1914年,福克納與文學愛好者費爾·斯頓交往,后來得到他不小的幫助。1917年他開始投畫稿。1918年6月自愿加入加拿大空軍參加一次大戰。戰后被允許在密西西比大學聽課,僅一年肄業。這時期發表過一些詩歌。此后當過油漆工、出納員、木匠、畫匠、鍋爐工、小職員等,業余時間從事寫作。1920年6月獲布朗教授主辦的詩歌獎。1925年福克納結識了舍伍德·安德森*。同年到意大利、瑞士、法國、英國等國旅行。1929年他與艾斯德爾結婚。婚后繼續寫作。1946年他的袖珍本文集出版,開始引起評論界的注意。1949年他以“由于他對于當代美國小說所作的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而獲得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金。1950年獲霍威爾斯小說獎。1951年獲全國圖書獎,1955和1963年兩次取得普利策獎。他多次出國訪問。1957-1958年,福克納擔任弗吉尼亞大學駐校作家。因心臟病發作,于1962年7月6日晨一時半在牛津逝世。
福克納初期創作,以表現“迷惘的一代”主題為基調。作品有長篇小說《士兵的報酬》(1926)和《薩托里斯》*(1929)。此外,有長篇《蟻群》(1927)。中期是福克納創作的高峰期。他用意識流方法寫作,形成新的風格。其中以《聲音與瘋狂》*(1929)的成就被認為是最高的。長篇小說還有《我彌留之際》*(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標塔》(1935)、《押沙龍,押沙龍!》*(1936)等。短篇小說集有《這十三篇》(1931)、《馬丁諾醫生》(1934)等。此期,福克納還常去好萊塢寫電影腳本。福克納后期創作主要有長篇小說斯諾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鎮》(1957)、《大宅》(1959)、《墳墓的闖入者》(1948)、《圣殿》的續篇《修女安魂曲》(1951)、《寓言》(1954)、《劫掠者》(1962)。中、短篇小說也較為豐盛,結集有《沒有被征服的》(1938)、《野棕櫚》(1939)、《去吧,摩西》(1942)、《熊》*(1942)、《讓馬》(1949)等。福克納的小說題材大多反映美國南方社會從十九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中期這一百五十多年間的歷史變遷和各社會階層、人物地位的升降沉浮及其精神狀態的變化,這些作品虛構的背景多是約克納帕塔法縣及其所屬杰弗遜鎮。人們稱他的這些作品是“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福克納也成為當之無愧的美國南方文學派的重要代表作家。
福克納運用意識流創作,以挖掘人物的意識,特別是他們的潛意識為主;他運用自由聯想、內心獨白和內心分析等方法,使人物的意識形成完整的流程;福克納的作品時序顛倒,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描寫,故事的敘述呈立體型,且是對位式結構;作者還運用隱喻、象征等表現手段,給他的小說蒙上一層變幻迷離的神秘色彩。
福克納以顯著的藝術成就奠定了他在美國文學史上重要的歷史地位。美國著名作家和詩人羅伯特·沃倫曾高度評價福克納,他說:“威廉·福克納已經寫了十九本書,從效果上、哲學分量上、風格和獨創性上、人物性格的多樣性上來看,都是當今我國無與倫比的。”
上一篇:神原泰作品分析
下一篇:福特,福特·瑪陶克斯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