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圓內方,行而有度
《莊子·說劍》中說: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對此,南懷瑾先生解釋道:顏闔要去做太子少保,蘧伯玉告訴他做大事業的人,處于雜亂局面修養。你形體外表的形狀,跟他接觸在一起,要很親近,“形莫若就”即將就他,可是你的內心要外圓內方;“心莫若和”是指你內心要很和平,自己要調和,不能隨便。他要做壞事,你贊成做壞事,那就不對了。
看完南先生對這些話的解釋,我們便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無法改變一個人,那也可以外表跟著他,但是心里卻不能夠隨便,不能跟著他改變,要外圓內方。話雖如此,但是要真正能做到卻并非易事。這也是南先生的觀點,正如他所說:“這兩句話任何人都很難做到。但是,這兩句話你做到,還是有毛病。外形跟他同流合污,他要怎么樣,我也跟他怎樣,要搓麻將,好,陪他打兩圈,三圈就不來;他要喝酒,一杯可以,兩杯就不行。‘就不欲入’,不能深入,恰到好處。‘和不欲出’,自己內心地要光明磊落,要端正,還保持祥和和平,但是,外表不能夠露出來,我要這樣才對,不這樣不合道理,你的正道還不能夠暴露在外。”
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想做到外圓內方、行而有度,是需要何等的智慧。而這種為人處世的方式又恰恰是行走于人世間所必須掌握的技巧,這不僅是做大事業的人要學會掌握的,之于任何一個普通人,若想在為人處世上少碰壁,少給自己添麻煩,明哲保身,這也是我們必須學習并且懂得的人生智慧。
到底何謂外圓內方,行而有度?
根據南先生的解釋,具體來看,所謂“外圓”就是外表要順從,就算是拒絕和批評,也要換一種說法,委婉或者迂回地表達出自己內心與之相違背的意愿,縱然被迫同流合污,也要淺嘗輒止。
而所謂“內方”就是內心要有自己堅定的立場和態度,要有自己的原則,而不是和外表一樣依順于他人,甚至為了迎合其喜好,獲得其賞識而跟著他人改變。
“行而有度”是順承“外圓內方”而來的,是對“外圓內方”的補充,即“方”、“圓”都不可過火,過“方”或過“圓”都不是明智的為人處世的方式,都難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而南先生能夠恰到好處地做到“外圓內方,行而有度”。早年,別人欣賞他的學識,引薦他進入官場,他婉言謝絕了。后來只身赴臺,潛心參禪悟道,蔣氏父子賞識他的才華,邀請他進入仕途,他仍委婉地拒絕了,堅持了內心的追求——自由而又專心地做學問。
這是他“外圓內方,行而有度”的一面。另一面還表現在他對政治的態度。盡管他總是委婉地拒絕為官這條道路,執著于自己的內心追求,但是他并不因此而不和一些政治上的高層人士往來。
有一次,南先生給一個“特別班”的學生上課。這個特別班的學生都是手握實權、重權的人。南先生給他們講課,講《史記》、《戰國策》,并且從“以史為鑒”的角度來講解課文,理論密切地聯系實際,但他不評論當下政治,也不偏袒某一方。這于“圓”中又大顯他的“方”。正是“外圓內方,行而有度”的表現。
正因為如此,南先生才能在亂世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心一意研究學問,也很少因為黨派系別問題而給自己制造麻煩。
人生路途上,我們要學會為人處世的人生智慧,就得如南先生一樣深諳人情世故,做一個外圓內方、行而有度的人。內心要“方”,外表得“圓”。做人要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有自己的處世準繩,要有正確的原則和規矩,與此同時,還要做一個能處世細致,與人為善的人。這樣一來,才不失為一個為人處世高明的人。
上一篇:人生難過的三重關隘
下一篇:懷圣人之心做平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