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期間,山杏黃熟了,該捋山杏、擠杏核了,不禁回想起兒時捋山杏的情景。
天空晴朗,朵朵白云飄過。烈日炎炎,陣陣山風吹著。山上溝溝梁梁就像衣服的褶皺。小路彎彎,雜草叢生,荊棘縱橫。我和我的好伙伴每人提個布兜沿著一條茂密的山溝向高坡上爬去。越往里走,鳥的叫聲越婉轉悅耳,偶爾還聽到野雞的“咯咯”聲。蟬在扯著嗓子“知了——知了”地唱著,好像知道了我們此行的目的。
快到半山腰了,眼前的山坡上濃綠的密林里出現了點點黃橙橙的顏色,那就是山杏,成熟的山杏。我們的興奮瞬間抹去了路途上的勞累,以及因體力運動帶來的燥熱。還沒等休息夠,就都向著半山上的目標爬行了。
好幾株山杏樹搖曳在半山坡上。坡很陡,有七十度。仰著臉兩手抓住坡上的荊棘雜草,腳蹬住灌木叢的根,一步步向上前進。到了樹下,先把布兜掛好,一人爬上樹,攀住樹枝到樹的枝干處,用力晃動,只聽“刷——”,就像下冰雹一樣,“噼里啪啦”,熟透的山杏被震動下來,沿著山坡滾落了一地。有的滾到了幾丈遠的河溝邊,我們攀著灌木叢邊拾邊退,從半坡上退到了溝底。沒多大工夫,我們就各自拾了一大布兜,足足有三十多斤。擦擦臉上的汗,看看汗水濕透的衣服,我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都笑了。來的時候生怕找不到山杏樹,這時才滿意地長舒了一口氣。我們坐在樹蔭下的石頭上,擦去臉上的汗水,用衣襟扇著風,望著手中布兜里的山杏,十分興奮。
我們開始褪杏皮。把杏皮肉一捏,將核擠出來,扔掉皮,只留核放在布兜里。因為餓了,我倆邊褪皮邊吃。這山杏青的時候很硬,吃著是酸的,倒牙,流口水。黃了就熟了,不酸了,吃起來綿軟清甜。山杏沒人灑農藥,可以放心地吃,純天然食品。但也不能往飽里吃,怕吃壞肚子。褪掉的杏皮,扔了滿滿一地,布兜里僅余十余斤杏核和尚未褪皮的山杏。
遠處山上還有一些山杏樹,留給別人捋吧。帶這一布兜山杏回去,也夠一家人用上好一陣子了。回家的路似乎比來時短了許多。回到家中,家人和鄰居們都分享了我的收獲。看著他們吃著山杏,我打心眼里感到高興。
我們把吃剩的杏核放進池子里進行清洗,洗干凈后,把杏核放在紅石板上簡單晾曬一下,開始砸杏核。砸杏核有個巧法,就是用指頭粗的繩子圈住,把杏核放進去,錘子砸在杏核上,有繩子墊著,剛好杏核被砸開了,杏仁并沒有被砸爛。這需要巧勁,用勁得有分寸,不能太大。最后將杏仁裝起來做飯時用。我們山里人做飯早晚都拐小磨。小磨是兩扇紅色石頭,圓的,中間有榫,上扇有孔。把泡脹的黃豆和杏仁裝入孔內,轉動小磨上扇,豆沫就從兩扇中間流了出來。白糊糊狀的漿沫,聞著有生豆味道,用桶接住,倒入鍋內,加水燒開。再用勺子勾幾次,以防溢出。漿沫漸漸少了,鍋內是亮白的膏湯,甜香味飄逸著,喝起來非常解渴、舒服。
又到一年麥收時,懷念兒時捋山杏的日子……
上一篇:漆宇勤《小橋冥思》散文鑒賞
下一篇:孫晉才《山村幽夏夜》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