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潛意識
潛意識也稱下意識,或稱無意識,是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說的重要理論支柱。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部分。其中,凡是主體不能覺察到的心理活動,都稱為潛意識。弗洛伊德指出: “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至于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僅僅是整個心靈的分離的部分。”潛意識不僅在數量上多于前意識和意識,而且它還代表著人的欲望、沖動、動機和感情,同時是決定人的行為動機的真正內驅力。有人打過這樣的比方,人的心理好比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的那一部分是意識,而藏伏在下面的那一部分是潛意識。后者不僅體積龐大,而且對前者具有決定作用。
心理結構學說又被弗洛伊德發展為三部人格結構學說。這一人格結構模式包括:按“快樂原則”本能活動的“本我” (伊德id);按“現實原則”活動的“自我”(ego);按“至善原則”活動的良心, 稱為“超我” (或譯超自我,superego)。 “本我”是充滿動物式本能的潛意識; “超我”雖說大部分也是潛意識的,但它已不是原始人格,而是通常所說的“良心”、 “自我理想”,“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本我”和“超我”經常處于尖銳的矛盾之中。本能的活動由于良心的限制常常無法得到滿足,它們從意識領域被排擠到潛意識領域,并在那里聚集起來,形成“情結”。
所謂“情結”指的是具有一定情緒意義的一組相互關聯的意念或欲望。這些“情結”又可分為“奧狄浦斯情結”(亦稱戀母情結)和“厄勒克特拉情結” (亦稱戀父情結)。它們總是通過各種迂迥曲折的方式,如遺忘、筆誤、言誤、夢寐等表現出來,于此就形成了潛意識支配意識的現象。潛意識是心理能量的組織者,是人類行為的總指揮。按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藝術和美,只是置根于潛意識中的未實現的又非實現不可的意念或欲望沖動,通過想象以偽裝的(改造過了的或者升華了的)形式在作品中的實現。弗洛伊德認為,事實上藝術是一條從幻想回到現實的道路。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又被瑞士的榮格發展為“集體無意識”學說。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只是個體性的,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則是族類性的。榮格認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原型是“無數同種類型的經驗在心理上的沉淀物”。比起集體心靈的汪洋大海來,個人心靈只不過是一層表面的浪花,集體心靈的強有力因素才是改變整個世界的動力,才是培育一切科學文化的母體。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潛意識”、“集體無意識”學說,在西方世界對心理學、美學、文藝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也必須指出,無論是弗洛伊德還是榮格,都把人的本能看作原始的生物性本能,并以此來解釋文藝現象,所以許多觀點是片面的,荒謬的。難怪美國當代最著名的美學家托馬斯·芒羅曾經不無道理地指出:“某些研究文化現象的心理學家們發現有理由去懷疑所謂的戀母情結究竟有多大的普遍性。”這個批評也適合于弗洛伊德及其后繼者們運用“潛意識”學說對文藝現象的研究。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潘諾夫斯基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瞿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