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陶淵明
簡介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又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人,謚號靖節(jié),是東晉時代偉大的詩人、文學(xué)家。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功臣,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陶淵明幼年喪父,家道衰落,曾做過幾年小官,目睹官場黑暗腐敗,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guān)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人物小記
晉文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的一天,剛剛到彭澤縣(今江西彭澤)當(dāng)縣令還不到80天的陶淵明,接到上級通知,說是郡里派人到彭澤檢查工作。
起初,陶淵明沒當(dāng)回事。一位老衙役對他說:“一定要做好接待,縣大人要到城外恭候迎接。”陶淵明一聽就來氣了,說:“只為了這五斗米的薪水,低三下四地在一些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面前折腰,我寧愿不做這官?!闭f完脫下官服,摘掉烏紗帽,交出官印,離開縣衙,回到老家。從此以后,陶淵明不再出來做官,一直在老家種地,直至去世。
主要思想
陶淵明的思想中有儒家的思想,也有道家和佛家的思想。陶淵明的思想旨在泯去后天經(jīng)過世俗熏染的“偽我”,以求返歸一個“真我”。他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沒有力量去改變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會的危機,但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去挽救,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復(fù)歸。他通過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詩境也許能部分地達(dá)到,但作為醫(yī)治社會的藥方卻是無效的。因此,陶淵明的主要思想概括為兩點:一是自然主義。陶淵明在《閑情賦》一文中曾托物寄意,一連訴述了“十愿”及與此相隨的“十悲”,然后萬分感慨,他深感“人間良可辭”,而“靜念園林好”期望著“復(fù)得返自然”;二是樂天主義。他反復(fù)強調(diào)榮華富貴、生命地位都不值得去爭奪和留戀。不僅如此,人“有生必有死”,“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賢,誰能獨免?”所謂“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那么,何不“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呢?
陶淵明能不以外在的紛華、“窮達(dá)”而改變志向,這是真正的智者、強者的超絕做派。因為“他以知命的委順,泯滅了悲苦;他以知止的固執(zhí),超越了迷途;他以他的閃爍的智慧之燈火,照亮了他的四周”。
上一篇:陳亮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韓愈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