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古遠清
羊翠
我的沉默的大山。
你是我的孔武有力的衛士;我的沉默的保姆。
在這怪石嶙峋的山上,埋葬著我祖先的骸骨;在那些陰森的巖穴內,還留下先民的石斧……
你用山的柵欄,保衛了這一支勇敢、原始而又落后的民族。
你用大山來鑄造兒女的性格:粗獷、愚昧、自信而又勇武!
孩提時,我曾在你身邊玩耍:數著你裸露的巖石,如同數著我的羊群;仰望著盤旋在峰頂的山鷹,把它當作自己孤獨的伴侶……
你的荒坡,是我的牧場;你的貧瘠的山崗,勝于繁華的鬧市。
你給衣不蔽體的山民,遮擋寒風;卻又十分慳吝地只留下一點黃土。
你用崇山峻嶺,封鎖道路,使我們免遭征伐者的殺戮;你又囚禁了自己的兒女:世世代代不許出戶!
今天,我違背了祖先的遺訓,越出山的藩籬,去尋找通向世界的路……
我的大山,你在沉默,還是在發怒?
這篇作品寫于1945年。作者當時要告別曾哺育過他成長的位處四川群山中的故鄉,到另一個他所憧憬的寬廣世界中去。
《大山》的感情世界不是單一的。這里既有對故鄉群山的留戀,又有對新生活的渴望。
告別本是一種復雜的情感,其心理狀態是微妙的,這非常適合直抒胸臆的抒情。但這篇作品另有自己的創造性。作者從對這種情感和心理狀態的深刻體驗出發,給故鄉的大山賦予人格化色彩,并截取他生活中的一個鏡頭和幾個富于特征性的細節描寫,再加上博喻(把大山比作“衛士”、“保姆”、“伴侶”等等)、對比手法(大山既保衛氏族又囚禁兒女,既沉默又剛強等)的適當運用,便完成了抒發對大山的思戀之情和“去尋找通向世界的路”的題旨。
如果說二、三十年代的散文詩作者所抒發的多為夢醒后無路可走的苦悶彷徨的情緒的話,那四十年代的散文詩則更多的表現了違背傳統的說教走光明之道的沖擊精神,具有更多的時代亮色。這種審美變化在這首散文詩中表現得異常明顯。盡管這山外的世界屬什么性質作者還不十分明確,但作者要走出大山,于祖先們沒干過的事業,這種決心是鐵定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決心是通過先輻射后聚焦的藝術手段去實現。所謂“輻射”,就是由開頭贊頌大山寫起,“敷而演之”一連寫了九段,而真正寫到今天——表達題旨的關鍵處時,卻“約而貫之”用了一段,這就是所謂“聚焦”了。這樣處理當然不是輕重倒置,而是為了正確處理“善敷”與“善刪”的辯證法,使它成為一首既潑墨如云又惜墨如金,既放得開又收得攏的佳作。
上一篇:《大地的思索》鑒賞
下一篇:《大山媽媽》鑒賞